转发:三、相对论与量子论和牛顿力学相互融合——再创物理学辉煌

2006年范良藻评冯劲松:

(三 )相对论、量子论和牛顿力学相互融合——再创物理学辉煌 ——点评冯劲松新著《宇宙相对论量子动力学》

中国科学院     范良藻

前言

科学家经常沿着不同的道路探索真理,条条大道通罗马。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 科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走回头路,换一条路线,来探索真理的例子比比皆是。人类 对光的传播和对燃烧的认识不都是经历多次反反复复,才被确认的吗?但是不论认识真理 的道路如何曲折,科学家总是期望,能用最简单的理论和符合经验的图像,来解释看似千 差万别的自然现象。这种大道至简的信念,也是爱因斯坦、霍金……等人去寻找宇宙方程 的原因所在。这样的努力和期待所以路漫漫兮难得成功,并不是大道至简的的哲学信念有 什么过错,因为科学上的任何一次突破都必须积累相应的历史条件。 没有地心说和日心说的长期争论,没有寂寞终身观察天象的开普勒,对其三大定律的 总结,牛顿是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的。科学的长河总是有所继承,才能有所发展。万有引 力和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的辉煌成就至今还无所不在,它唯一的缺点是认为物体间的相互作 用是超距的——是不需要时间来传播的。这一错误的观点乃是微观世界(如电子绕核高速 运动)向牛顿力学关上了大门的根本原因。从而,20 世纪的大多数物理学家,都认为,宏 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由不同的自然规律所掌控,这当然是一次历史的误会。如果说,物体 间万有引力和带电体间库仑力的相互作用都以光速传播,那么一旦物体间和电荷间相对运 动速度达到光速或超过光速时,万有引力和库仑力就必趋至为零,不再起作用了。因此, 当我们宣告:万有引力和库仑力不仅与相互之间的距离有关,还和它们之间相对的运动速 度有关。这不仅合符逻辑,也更接近真实。它也是我们将宏观世界与宇观世界、微观世界 统一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中的哲理依据。其实,人们早就发现,在古地质学中地球绕日运动 的周期不是 365 天,而是由 600 天、500 天演化成目前 365 天为一年的。从古生物化石中 进一步发现:地球的自转是时快时慢,时慢时快,周期性的变化。所以,即使对宇观世界 而言,对引力作出速度修正也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我们观察到的开普勒第三定律——R^ 3 /T^2 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常数,也在缓慢地变化。

范良藻评冯劲松 原文flz-ping-fjs

六、结 言

1913 年玻尔在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的基础上,放弃了将经典电动力学应用于原子的 努力。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电子绕核运动,会产生原子“灾变”,但事实上“灾变”并未发 生,玻尔首先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应用于原子体系,建立了氢原子模型的量子论。获得了 9 极大的成功。现在看来,玻尔迈出的这勇敢一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选择。在当时 它是必然的,却不是唯一的。九十三年后,冯劲松另辟溪径,旧话重提,在库仑定律中, 提出速度修正项,消除了原子灾变发生的原因。这也应该是另外一种可能的历史选择吧。 因为至今,关于光的本性——是粒子还是波动?时空究竟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这些哲学 困惑不是依然存在吗? 冯提出,光量子是由 N 个单光子组成的观点;绕核运动电子的质量 me 不再是一个不变 量的新概念:以及我们对波粒两象性这一百年谜端的破解;说明了冯劲松把量子论和相对 论携手向牛顿力学回归这一立论,也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果然如此,将掀开理论物理的新 篇章。 我们要鼓励年青人,树立民族自信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于对世界上一些还没 有解决的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不是亦步亦趋跟在世界已有的成就后,做一些添砖加瓦 的工作。发展科学要鼓励学术争论,要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官道尊严和师道尊严是桎梏中 国科学发展的两座大山。不敢发表不同意见,人才长大不起来。相反才能相成,对立才能 统一,要鼓励青年,敢为天下先。 科技长官和老科学家的任务,是要多研究,如何发现人才,尤其是发现比自己更优秀 的人才,对此,国家要制定鼓励发现人才的相关政策,我本人在中科院行研五十年,我不 觉得国内培养的大学生和海外培养的大学生和博士生有什么质上的区别?自然科学是没有 国界的,自然科学的规律对谁都是一视同仁的。在毛泽东时代,给归国留学生,更多的优 惠待遇,是统战政策的需要,如今,开放改革近三十年,各项事业都和国际接轨了,再如 此办理,那么国内培养的优秀人才,还会外流,人民爱国家和国家爱人民,二者不可偏废, 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对待国内外的科技人才,任人为能,任人为才,不任人为资,才能 构建和谐社会!

范良藻

2006 年 8 月于北京

转发:一、肖钦羡:评冯劲松实验发现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中的意义;二、吴水清:论冯劲松工作的历史意义

(一)、肖钦羡:评冯劲松实验发现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中的意义

肖钦羡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摘要:  简要评述冯劲松实验发现:“任何物体的重量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升高重量变轻,温度降低重量变重”,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能级跃迁  质能互变  波粒互变

本文在此简要论述,冯劲松实验发现:“任何物体的重量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升高重量变轻,温度降低重量变重”,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天文学理论中,一个天体,当它引力收缩时,引力能会转变为热能,从而导致整个天体,无论表面还是中心温度都会升高,但是所有天文观察事实表明,这种理论是错误的。

事实证明:

造父变星收缩时表面温度反而降低,由早型星变为晚型星。相反造父变星膨胀时温度才升高,由晚型星变为早型星。

还有,大阳光球上的气体上升到日冕区时温度猛升到二百万度,一切猛烈的爆发都在日冕区发生。可是当这些高温气体往太阳表面下落时,俗称日冕雨,其温度都突然降低了,还有太阳光球上的气体向光球内部流去时,温度也降低,它被称为太阳黑子。

还有呢!星系核中心的气体只要是从里向外喷,就能放出巨额的能量,而且其产能效率特别高,最初天文学家认为星系核高效放能是正反物质湮灭,现在又改为黑洞产能了!已有人对星系核下落的气体进行观察,发现气体在下落过程中能量不见了,意思还是下落的气体温度降低了。

如果我们目光再往大一点看:星系团中的气体还是中心气温低,在星系团外围气体温度高。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从恒星、星系及星系团有一个共同规律,都是气体从天体中心往外运动时温度升高,气体向天体中心落下时温度降低。沒有一个事实表明天体引力收缩温度会升高的例子。

另一方面,大部分气体温度升高的过程都没发现核聚变反应参加,也没有发现重核裂变参加。那么气体温度升高的能量是从那里来的呢?不少天文学家提出气体温度升高是吸收了外界能量,他们认为日冤区温度升高是因为日冕区的气体吸收了什么“拍岸浪”,和阿尔文波等能量。虽然这理论能解释日冕升温现象,但绝不能解释造父变星膨胀时温度升高的现象,也解释不了星系核喷发温度升高现象。唯一可能的是气体用自身的质量转变为能量。

质能关系公式大家都知道的,也知道核反应可以诱发原子把质量变为能量,但除了用核反应诱发质能互变外,还有没有其他方式诱发原子把质量变为能量或反过来把能量变为质量呢?有的!

笔者在《量子天文学》一书中提出一个天体重原子核模型,把一切天体都看成像一个重原子核。认为天体内部的能级高,天体外部的能级低,且能级结构存在壳层结构,另一方面也假定处于能级高的空间的气体原子质量大,处于低能级空间的同一原子质量小。

这样一来,天体内部的气体,只要它们从天体内部高能级跃迁到天体外部低能级,被称为正跃迁,气体原子就会被诱发质量转变为能量,使温度升高。反过来若天体中的气体从外部落向天体内部,就会诱发气体原子的动能转变为气体原子的质量。这就是为什么造父变星膨胀时温度升高,收缩时温度度降低的原因,从而也表明太阳能也可以用能级跃迁能去解释。不一定要用聚变反应能去解释。

以上论述表明,天文观察证实:爱因斯坦公式E=MC^2表达的质能互变,可以用天体能级跃迁诱发,不一定要通过核反应。

冯劲松的实验伟大意义在于他证明了,在相同的空间能级下,即在地球表面,质能互变是个普遍的现象,质量减小了动能就会增加,动能减少了,质量就会增加。在能级不变时,可能存在M(0)=m(T)+E/C^2等式。式中M(0)代表物体在绝对0度下的质量,m(T)为在温度T时该物体的质量,E/C^2代表物体的动能E换算成的等效质量。

笔者通过天文现象分析得出质量和能量在没有核反应参加情况下可以按质能互变方式转换。冯劲松在实验室证明物质在没有核反应参加情况下质量和能量可以按质能互变方式转换。这是一种互为认证的关系。笔者提出的理论通过冯劲松实验的认证,通过天文观察也证明冯劲松的实验结果是符合宇宙规律的。

笔者在《量子天文学》中也提出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实质是波粒互变性的假设,认为微观粒子可以一时变为波一时变为粒子,并己证明微观粒子在波粒互变中,波动性增加了粒子性就减少了,波动性减少了粒子性增加了。现在冯劲的实验又证明了这一假设,也就是证明微观粒子确实在进行波粒互变,否定了波尔对波函数用几率波去解释。

因为在冯劲松的实验表明,温度增加了即动能增加了,也表明微观粒子波动性增加了,波动性增加了,粒子性相应减少,重量必然减少。所以冯劲松的实验在量子物理学中又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他否定了波尔几率波的理论!上帝不玩骰子了!

现在还有一个重要概念要变革,传统理论认为在实验室中粒子速度增加是因为粒子吸收了外界能量,这能量附加在粒子上面,会导致粒子的质量增加。现在冯劲松实验表明这概念是错了,而是表明粒子的动能增加是因为粒子以减少质量为代价而取得的。

所以冯劲松的实验又表明同一粒子速度越高质量越小而不像爱因斯坦相对论说的那样速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m=M(0)/[1-B^2]^1/2公式要慎用。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讨论,在相同能级的空间给某物体加热或给粒子加速的含义是什么,只能说是给某物体或粒子提供一种场,这种场是为了诱导粒子的粒子性转变为波动性。粒子自身的粒子性和波动性(换算成质量坑)两者之和是不变的。以后可以把吸收能量的概念改为在某种场作用下部分质量转变为能量。

冯劲松的实验结果意义是重大的,希望能引起科技界重视,人们为什么不能从好处着想,千万不要把诺奖扔到粪坑里,美其名曰反伪。

(二)、吴水清:论冯劲松工作的历史意义

吴水清北相空间 [http://1499523822.qzone.qq.com] 吴水清北相空间 [http://1499523822.qzone.qq.com]  https://user.qzone.qq.com/1499523822/main?_t_=0.013686439940382877

吴水清:论冯劲松工作的历史意义——请关注北相生物学领域首席科学家冯劲松研究员最新研究动态

 论冯劲松工作的历史意义——请关注北相生物学领域首席科学家冯劲松研究员最新研究动态

吴水清

    (北相学派总负责人,美国格物杂志总编,香港前沿科技杂志总编)图片

 北相学派研究在15个科技领域初建成效。最值得一提的是北相生物学领域首席科学家、北相第一副会长、北相重庆联络站站长冯劲松教授的贡献。

 
图片

图片

一、冯劲松科研历史和重要贡献

据格物杂志2019-2期第64页至第65页格物杂志报道,冯劲松在北相生物学领域的主要贡献是:

冯劲松(Feng jinsong),男,汉族,1962年5月20日出生,重庆市丰都人,研究员,中共党员。1978年9月至1981年7月,在涪陵地区水利电力学校水工建筑专业毕业,1984年至1987年在重庆师范学院函授学习(大学数学专业);1988年4月至1990年6月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函授学习“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最后学历:2000年6月在西南师范大学(现在合并更名为:西南大学)研究生毕业。1981年7月至1998年12月在重庆市丰都县水利电力局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98年8月至2009年3月,在重庆新大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重庆新大集团高技术研究所任所长,高级工程师。

冯劲松现在担任:美国《格物》杂志副总编辑、《香港前沿科技》杂志副总编辑、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第一副会长、北相学派副总负责人、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科学家联盟教授级成员,卢鹤绂格物研究所(北京部)研究员、北京市应用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北相学派生物学科首席科学家。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水利学会会员、中国物理学会会员、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会员。

冯劲松从1985年开始广泛研究物理学及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各类自然科学问题达三十三年之久。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主流科技共同体多种专业的学术会议共计30多次,撰写专著5部。


图片

图片

冯劲松从1985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实验研究,研究解决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大理论尖锐矛盾的历史遗留问题,创立了动态的《宇宙相对论》和《宇宙相对论量子动力学》系统物理理论,修改完善了运动状态下的万有引力定律、库仑定律、透镜公式、建立了运动状态下的电磁波(或光波或光量子)频率定律;建立和解决了各种物质形态相互动态转化的分子系统多体(N体问题:多因多果)的精确的动态质点动力学方程组的难题。冯劲松发明的“原子内电子运动瞬时速度和轨道半径测量方法及其测量设备”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发明专利号:ZL 00 105041.9。此系列论文先后发表在《格物》杂志2003年总第3期上;《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年4月第23卷增刊P78-86页上;《仪器仪表学报》2007年(4)第28卷第4期增刊P95-100页上;《量子光学学报》2004年(第十卷)增刊上P45页;《红外与激光工程》第37卷,增刊上,2008年6月出版。

冯劲松(注:与何沛平合作)从2014年开始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生命体中(注:研究植物、动物、部分微生物及人类活体内微量金属元素的动态变化)的生物核聚变的物理机理,成果“论生物核聚变机理”全文发表在美国著名学术刊物《格物》2017年第2期第十七卷总第八十期上P17-95页上。2016年9月,“论生物核聚变机理”论文在“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全国微量元素学术会议上荣获优秀论文。

冯劲松(注:何沛平合作)在2015年研究创立一种整合医学理论——《生物核聚变功能与元素平衡医学》,将中医学、西医学、生物医学的基础理论融合,建立人体动态平衡的整体性诊断、治疗一切慢性疾病的治本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其成果先后发表在《格物》2017年第5期第十七卷总第八十期上P1-11页上、国际华人超心理学会学术大会《2018论文集》上,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978-988-8520-4606/Z.2801)。2018年9月27—29日,冯劲松应邀在2018年中国(兰州)微量元素应用与生命科学论坛上作主诣报告:“生物核聚变功能与元素平衡医学”,获得与会专家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2017年7月初,《生物核聚变功能与元素平衡医学》课题在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专家评审并引起高度重视。

冯劲松(注:何沛平合作)在2018年研究人体特异功能的物理机理取得重大突破,其成果“论人体特异功能的物理机理”论文发表在美国《格物》2018年第3期第十八卷总第八十七期上P31-46页上;“论人体特异功能的物理机理”论文还发表在国际华人超心理学会学术大会《2018论文集》上,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978-988-8520-4606/Z.2801)。  2019年4月6日

 图片

二、冯劲松评论量子发电机的独到贡献

最近,冯劲松不失时机发表《量子发电机的研制成功开创了引力波物理特性利用的先河》论文,认为:最近,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制成功可以把从环境中不断获取未知能量(注:动态引力波能量)转换出来供人类使用的装置——量子发电机(注:实际就是引力波发电机),开创了引力波能量开发利用的先河!这种量子发电机不需要转子、定子,更不需要任何燃料,也不需要充电,只需要激活启动,量子发电机就将连续不断地输出电能。这种装置的产出能量大大地大于输入的常规能量,从而实现自动循环电路并保持强大电能输出,成为名符其实的引力波类型的永动机。目前,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旋转电磁场、高压线圈谐振、量子超导体(注:常温下)核心发明专利技术等集成量子发电机,提取出环境中的动态引力波能量(注:零点能)转化成电能输出。随着量子发电机(注:引力波发电机)的大规模生产推广使用,一场电力工业产业革命即将到来!将迅速波及到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产业革命!同时,引力波雷达、引力波机器人、引力波天文望远镜、引力波无线通信、引力波互联网、引力波彩色高清电视机、引力波全球通手机等高技术产品竞相开发!可以预言:21世纪将是人类开发利用宇宙空间动态引力波能量、信息的新时代!   


图片

图片

图片

随及,美国格物杂志评论家秋浦发表《最有创新精神的前沿科技总结——简评冯劲松最新力作〈量子发电机的研制成功开创了引力波物理特性利用的先河〉》,对于冯劲松这一开创性工作给予前瞻性评论,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秋浦认为,冯劲松言简意赅地评论了中国科学家团队最新独一无二的成功,提纲挈领介绍了从环境中不断获取未知能量(注:动态引力波能量)转换出来供人类使用的装置——量子发电机(注:实际就是引力波发电机)的关键所在,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认为这是开创了引力波能量开发利用的先河!

    秋浦认为,冯劲松指出,这种量子发电机不需要转子、定子,更不需要任何燃料,也不需要充电,只需要激活启动,量子发电机就将连续不断地输出电能。这种装置的产出能量大大地大于输入的常规能量,从而实现自动循环电路并保持强大电能输出,成为名符其实的引力波类型的永动机。


图片

图片

图片

秋浦认为,作为这一领域的探索者,十分关注其相关发展,他认为:目前,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旋转电磁场、高压线圈谐振、量子超导体(注:常温下)核心发明专利技术等集成量子发电机,提取出环境中的动态引力波能量(注:零点能)转化成电能输出。冯劲松高屋建瓴预测:随着量子发电机(注:引力波发电机)的大规模生产推广使用,一场电力工业产业革命即将到来!将迅速波及到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产业革命!同时,引力波雷达、引力波机器人、引力波天文望远镜、引力波无线通信、引力波互联网、引力波彩色高清电视机、引力波全球通手机等高技术产品竞相开发!冯劲松认为:可以预言:21世纪将是人类开发利用宇宙空间动态引力波能量、信息的新时代!

秋浦最后强调,北相总部盼望有更多的朋友,关注量子发电机的研制成功后续发展,以便更深层次去开拓引力波物理特性的综合利用。

   三、冯劲松对话诠释量子发电机研制的深远影响

随着北相会员关注量子发电机的研制工作的增加,总部安排与冯劲松对话,就我提出来的关键问题进行对话。这问题是:1 请你谈一谈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制成功量子发电机的重大意义。2 中国现在主要有三个大型引力波探测项目,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特点?3引力波与电磁波到底有什么异同和区别。4引力波的能量载体——引力子(注:特定频率的单光子)的发射机制和吸收机制。5 评述引力波的三大物理特性。6 实验仪器终于感知到了“引力波”,这将预示着什么样信息?7  为什么说量子超导态的技术实现与强磁场激发引力波是开发利用引力波的核心技术?8举例论证引力波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在北相学术群主朱萍主持下,对话非常成功,引起了更多的朋友关注,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结束语——冯劲松工作的意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冯劲松工作的意义,标志北相追求卓越、再创辉煌的求真务实发展方针是正确的,有效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华复兴、科技强国奋斗了整整17年的北相人,将会有更多的冯劲松,更好的成果,迎接北相成立20周年,新中国成立百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术动态 86-001 联谊动态(356)吴水清:关注冯劲松北相学派管委会 北相总部 美国格物杂志社 吴水清总编朱萍副总编 志杰海明博客http://blog.sina.com.cn/wusq

吴水清北相空间 [http://1499523822.qzone.qq.com]  https://user.qzone.qq.com/1499523822/main?_t_=0.013686439940382877

 

转发:如何把光转变为物质?

如何把光转变为物质?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发现杂志 ,作者Román Ikonicof

国内科学人文期刊领先品牌《新发现》的公众号。问题,答案;寻找,发现;古与今;天与地;物与人——《新发现》将为您呈现激动人心的新发现!

据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能量即物质。遗憾的是,物理学家一直以来未能观察到能量向物质的转换。如今,一场实验即将创造历史!

把光转化成物质,这是科幻小说里常见的创造物质的方式,当然在现实中,物理学家仍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不过,这个梦想应该离我们不太遥远了,因为一个核物理专家小组设计了一个终极转化实验。理论上,把光转化成物质已经成为可能。

如何实现?让两个光子在真空中互相碰撞,这样就可以用纯粹的能量创造出物质。

这一梦想,物理学家已追逐了80年。

“这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论中,唯一未能在实验中证实的基本过程。”实验设计师、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的费利克斯·马肯罗特(Felix Mackenroth)解释道。

事实上,美国著名物理学家乔治·布雷特(Gregory Breit)和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早在1934年便首次描述了这个现象,但它随后便一直处于有待实验验证的状态。

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著名方程E=mc^2,明确指出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等价关系,可用于计算核裂变所释放的能量,非常有用;而量子物理则描述了物质粒子和光子间的各种相互作用,如:导体与光子碰撞会释放出电子,物质粒子与反物质粒子湮灭产生光,光子靠近原子核转变成物质粒子……


问题出在质能方程

物理学家会对这些理论描述逐一进行实验验证。一切都相对顺利,直到他们遭遇布雷特-惠勒过程(Breit-Wheeler process),该过程描述了光子如何在真空中碰撞,从而创造出物质。


布雷特-惠勒过程

在所有的基本相互作用中,只有这个相互作用迟迟未能在实验室中被直接观测到。事实上,就连布雷特和惠勒本人都对此抱有怀疑。

原因就在于E=mc^2。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它指出,一个质量为m的物质相当于一个能量为E的纯能量体,即能量为E的光子,两者自然能够自由转化。

只是,如果把能量E转化成有质量的物质,那么其质量为E除以c^2,c^2就是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的平方(9×10^16米2/秒^2)。

“c^2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在伦敦帝国学院开展此项研究的奥利弗·派克(Oliver Pike)强调,“这就是为什么哪怕制造一丁点儿物质都需要极其巨大的能量。”

在从m转变到E的过程中,这个庞大的系数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它使得物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自发转变成光:1千克物质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200万吨TNT当量。然而,若要进行逆向操作,也就是让能量转变成物质时,这个系数就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一个简单的金质圆柱体

难以逾越?那是因为没有使用环空器。

在核物理中用于把能量聚集起来、可引发融合聚变反应的环空器是一个金质圆柱形装置,中央有一个直径为数毫米的小孔(本实验的小孔直径为5毫米),以便让物质粒子和光子通过。

而奥利弗·派克团队的妙策在于,改变这一设备的用途,把它当作一个真空炉,迫使光子在其中彼此靠近,直至创造出物质。

“这个想法源自一次有关环空器潜在应用的头脑风暴,”奥利弗·派克回忆道,“当时我们惊讶地发现,环空器能提供令光子对撞的理想环境。”

据研究人员计算,把能量极高的光子(伽马光子)放进环空器,使它们与用超大功率激光加热产生的能量较低的光子两两相撞,即可在环空器的另一端生成正负电子对,也就是物质。

在该实验中,环空器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

一方面,它把入射的伽马光子限制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增加了光子碰撞的概率;另一方面,这种技术可以制造出能量足够高的热辐射光子。”伦敦帝国学院研究小组的史蒂文·罗斯(Steven Rose)解释道,“互相碰撞的两个能量的总和因此将达到正负电子对质量与c^2的乘积。”

由此,一个简单小巧的金属腔体便能完成迄今只有宇宙在大爆炸后数秒、光能四射时创造过的奇迹。核物理学家也因此可以比粒子物理专家抢先一步观察到量子理论中最后一个未被实验证实的基本相互作用。


可靠的实验方法

伦敦帝国学院的研究人员并不满足于设计实验流程,他们已经完成了虚拟实验。为此,他们首先把实验分成三个熟知且可控的环节:先制造伽马光子,然后在环空器中制造热辐射光子,最后通过碰撞创造出物质粒子。

他们为这三个阶段分别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所采用的运算方法则直接借鉴自核物理研究。

“1940年代末设计氢弹时,研究人员就已经开始对此类连锁效应进行模拟了。”法国鲁昂大学建模与模拟专家弗兰克·瓦雷纳(Franck Varenne)介绍道。

这种方法由来已久,所以可靠性极高。“我们可以把研究人员的模拟实验当成‘准实验’,它有时候比真正的实验更有价值。”弗兰克·瓦雷纳透露,“例如,对飞机进行模拟测试比进行数千小时飞行实验更可靠。”

梦想即将成为现实。但鉴于这一课题的重大意义与实验方式的独特性,粒子物理学家拒绝予以评论。他们期待眼见为实……

这一天或已不远。奥利弗·派克的研究团队已开始游说一家拥有所需装备的实验室。史蒂文·罗斯透露,全世界只有3台激光器拥有足够的功率可以进行这个实验:美国国家点火装置,法国兆焦耳激光器(LMJ)和英国猎户座激光器。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

法国兆焦耳激光器

英国猎户座激光器

实验之后,那个精巧的小装置或许还能派上更大用场……

“目前最重要的是先要观察到这种转化。”奥利弗·派克表示,“不过光子碰撞或许会生成大量其他粒子,带来新的认识,甚至令人耳目一新的发现。”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撰文 Román Ikonicoff

编译 郑丁葳

转发:科学家首次用量子计算机模拟出能量产生物质的过程

科学家首次用量子计算机模拟出能量产生物质的过程

https://mp.weixin.qq.com/s/zExyJsiNiuAKhyUCm9sv0A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众所周知,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宇宙是由若干基本粒子构成的,这是大自然得以存在的基础。

20200319124149

近代以来,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向我们解释了由粒子和反粒子所组成的粒子对可以被凭空造出,但因受限于该转化过程的复杂度之高,传统的计算机一直无法成功模拟出这一过程。日前,科学家们在量子计算机的帮助下,第一次成功模拟出了粒子和反粒子被同时创造出来的这一过程。

这一研究粒子间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将深化我们对粒子物理学基本模型的理解,让科学家们更好地去解释宇宙起源的难题。

粒子物理学基本模型认为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单元构成,我们也称它们为“基本粒子”。

这些基本粒子受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这四种自然界基本力的支配。

而“规范理论”则向我们描绘了诸如夸克和胶子这些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宇宙间粒子相互作用发生过程的基本认知。
日前,来自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University of Innsbruck)和奥地利科学院的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IQOQI)的一群科学家们首次在量子计算机的帮助下,模拟出了这些规范理论所描绘的粒子反应过程。

“诸如基本粒子间的碰撞,或是粒子和反粒子对的同时生成这样的一些动态过程是极难被监测到的。并且,科学家在用传统计算机去处理这些海量计算时,很快就遇到了瓶颈。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下,我们提出了用可编程的量子计算系统来仿真这些粒子的反应过程。” IQOQI的理论物理学家Christine Muschik博士解释道。

多年来,一些有趣的新概念被不断地提出,但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真正具备了去验证它们真实性的方法。

“在如今量子计算机的帮助下,我们探索出了一些在真空中模拟同时创造正负电子对这一过程的新方法。” Christine Muschik博士继续说道。

“每一组离子都代表着一组粒子和反粒子对。我们用激光脉冲在真空中模拟出了电磁场,进而观测到了这些粒子对是如何在由电磁场产生出的量子涨落下,被创造出来的。通过观察离子的荧光反应,我们看到了粒子和反粒子的产生过程,实现了对量子系统相关参数的修正,从而让我们观测和学习到了粒子被创造出来的这一动态过程。”

我们发展了一个原创的理论物理学模型

我们发展了一个原创的理论物理学模型:创新物理学模型。

李小坚

这个理论模型包含一个总体原则;一 系列模型方程及计算方法;符合客观世界的一系列理论计算结果,及其最为严格的逻辑与实践的检验。

总体原则,或者哲学理念,第一原则:这个宇宙的本质是虚空,并一直保持虚空的不变性。

如何认识和描述这个客观的宇宙世界,我们有方法伦和认识论:创新物理学的新方法论总结 。见统一的宇宙 统一的理论  http://www.pptv1.com/?p=1494

虚空就是永恒和不朽。要把虚空变换成现实!需要有一个将物理世界的一切产生于永恒世界到现实世界的一个变换过程,也就是将一 个没有时间的世界变换到一个有时间、空间和物质世界的变换过程。

我们定义了虚实时间锥,物质粒 子和空间服从这个从无限变换成有限的变换过程,从而给出产生时空万物的创造过程。《物理世界之创造法则 》《创新物理学》之七 。见 统一的宇宙 统一的理论  http://www.pptv1.com/?p=55 宇宙的创生, 物质、空间、时间都遵从方程0。

DS =(i^n1,i^n2,i^n3)* C * DT =N * C * DT……(方程0)

从方程0,我们可以获得3维纯真空实空间(X,Y,Z),与3维虚空间(iX,iY,iZ);方程0还包含48个费米子空间,因此,给出48个基本粒子。 因此,我们就知道了基本粒子的底层结构,物质粒子其实就是旋转卷曲的空间。用一个角子A,一个空子V这样的二元系统来描述基本粒子:电子(A,A,A),电子中微子(V,V,V)等。

因为知道粒子结构,据此就可以计算粒子精细结构常数等重要物理参数了。 1)计算基本粒子精细结构常数:如Cabibbo角、 Weinberg 角、Alpha或Beta值。这些常数是粒子物理的基石。 2)可以精确描述暗 物质、暗能量、可见物质成分,并预测了暗流值; 3)描述了标准模型的粒子族结构与参数; 4)给出力的大 统一方程,统一描述电磁力、弱力、强力和引力; 5)阐述量子力学原理的由来,并从理论中推导出测不准原理; 6)可以计算宇宙学常数; 7)解释量子自旋(Quantum Spin) 的由来; 8)解释重子(BaryonGenesis ) 产生过程; 9)解释生 命的产生的物理基础,包括意识与智能; 10)统一的形式化语言体系与自然语言体系, 11)并论证数学与物理 的统一关系; 12)计算了LHC新发现的所谓希格斯粒子能量值。

以上计算基于一个一致的模型,其背后有一个合理的机制,合理的逻辑,与已知物理客观观测相一致,与已经确认的物理基础定律不相矛盾;能够理论计算这些东西,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幸运,也不是虚假欺骗,欺世盗名,是实实在在理论计算结果。完全不是东拼西凑,安装组配,逆向工程,工程拟合的结果。

那么这些重要工作对不对呢,那就要严格检验了。一把钥匙能同时打开别人难以打开的十重门、二十重门,一百重门,那么,这把钥匙就是一把奇特的钥匙,或可以称之为万用钥匙。

这三十多年的主流物理客观观测数据,越来越接近龚学计算数据。希格斯粒子的最新数据完全与龚学理论计算一致! | 统一的宇宙 统一的理论 http://www.pptv1.com/?p=2619

西方主流物理界正在逐步走向龚学理论 | 统一的宇宙 统一的理论 http://www.pptv1.com/?p=1667

这些也是客观的检验,理论的检验。

1)科学方法的正确性问题 | 统一的宇宙 统一的理论  http://www.pptv1.com/?p=324

2)创新物理学理论必须接受最严格的检验 | 统一的宇宙 统一的理论  http://www.pptv1.com/?p=1886

3)什么是科学?科学一定要经过验证吗? 科学一定要能被验证才可以称之为科学吗? | 统一的宇宙 统一的理论  http://www.pptv1.com/?p=1707

如此重要的结果为什么没有被主流完全接受。难道是他们认为龚先生为人太高调了,太高傲了,太看不起主流物理学大家们的错误理论,毫不留情面地把大师大咖们的工作踩在脚下。

例如:他的物理学书籍和论文,寄给过霍金,都是挂号签收。半年后霍金吸收了他的虚时间概念,并借用他的有限宇宙理论。龚先生发现,告之多家机构,就要和他打官司!

26年前公开反对宇宙暴涨理论,当面与古斯辩论。最后的“宇宙暴胀理论”之战 | 统一的宇宙 统一的理论 http://www.pptv1.com/?p=1188

杨振宁早就知道龚先生的理论的,但他既不同意,也不反对。他从此就不再做标准模型及超越标准模型的工作了,转向凝聚态物理。包括这次反对建造大对撞机,我们也从多个角度参与了讨论。参见:我们关于中国的“超级对撞机工程”争论的意见 5 | 统一的宇宙 统一的理论  http://www.pptv1.com/?p=1134

邱成桐纯数学解空间已经高达10^500, 才搞清正负空间。不会相信有方程0这样的简单描述,这就成为最高学问了。否则,那还要他们干什么?

主流弦理论物理,2016年在北京开会,我去参加了。我把弦论教主,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David Gross 说服了。

这里有记录: 基础物理的黄金时代–拯救主流物理BSM | 统一的宇宙 统一的理论

http://www.pptv1.com/?p=626 正式宣布:弦理论作为物理学理论已经死亡 | 统一的宇宙 统一的理论  http://www.pptv1.com/?p=678

David Gross说,你们的理论是对的!主要是能计算出我们的客观世界的各个重要常数和参数,主流就缺这个硬功夫。并且告诉我,要建立一个体系:包含总体原则,基本理论,计算模型,客观检验,一整套体系。我说,我们正好都有。他说,那就发表出来。但主流把控这学术媒体,投稿大概不符合他们的口味,或是认为我们水平不够,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也不投他们刊物了。

现在已经看到,标准模型以后,主流基础物理没有几个是站得住脚的理论。主流一点一点地靠近龚学理论。龚先生高调宣扬主流他们已经无路可走,但终将回归到龚学的道路。

关键一步,我们已经开始从基础物理到开发智能系统,正在实施如何利用暗物质与 暗能量的应用研究。

这次我们国家鼓励原创,我和龚先生讲过了,我愿意试试。我们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更系统化、规范化、严密化、完善化,把工作做得更细致,这正是我们这次申请基金要去做的事。

郭雷院士、葛墨林院士、孙昌璞院士都知道我们的工作,有鼓励和支持的。

我们不忘初心,不改初衷,不问结果。

希格斯粒子的最新数据完全与龚学理论计算一致!

1.希格斯粒子的机制与质量的测量

5天前CMS发布了最新权威测量数据:最新的双光子通道的结果是希格斯玻色子质量为125.78+-0.26GeV。结合了ZZ通道的希格斯玻色子质量为125.46+-0.16GeV;达3个sigmas。最初2012年的数值是125.09GeV,后来的结果:125.38+-0.14GeV。现在发布的数据前前后后的中位值与龚学的计算结果完全一致!

CMS发布的数据看如下图表:

2020Higgs

龚学计算数据及其机理,在LHC碰撞之前发布,根据龚学30年前的理论:

Gongs-Higgs

 

在LHC碰撞运行遇到困难,找不到任何新粒子的情况下,龚先生告之LHC主管有关龚学理论计算结果,2012年国际物理界重点搜寻125GeV区域,于是终于发现了所谓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举世欢庆,2013年将诺贝尔物理奖发给了LHC及希格斯先生。

问题是LHC所发现这个希格斯粒子的机制,仍然与主流理论的机制不符合。至今已经8年主流理论仍然无法解释。

 

2017-4

这个粒子根本就不是希格斯机制的质量生成粒子,而是龚学理论的真空玻色子。

2. 2017年国际上开展了更精密的精细粒子结构参数的测量:

计算与实验数据比较:

s Calculation2

s Calculation

关于微观粒子结构的多个物理常数。以下常数Cabibbo角、Weinberg 角、Alpha或Beta值是粒子物理的基石。

主流DP:Cabibbo angle (Dp) = 13.04°

GM:θc (GM) =A(1)= 13.5211574853 °(可达任意位精度)

GM: A (0) = {(360/2pi) * [(pi/64 + (pi/64) ^ 2 + (pi/64)^3  + … ]  /2]}
= 1.4788425146211°(可达任意位精度)

A(1)= [360 – 24 * A(0)]/24 =13.5211574853 °以此,可达任意位精度。

主流实验 DP:Weinberg angle (Dp) = 28°to 30°,2017年确定为28.75 ° 。

龚学模型GM:θW (GM) =A(2)= (2 * [360 – A(1) – A(0)]/24)  = 28.75 °(可达任意位精度)

3. 基于微波背景观测CMB得到的暗物质、暗能量、可见物质分布计算

普朗克观测值DP:暗能量 = 69.2 % ;暗物质= 25.8 % ;可见物质= 4.82 %

龚学模型计算值GM:取暗能量DE、暗物质D、可见物质V、空间X、时间Y、物质Z,  W暗物质融人暗能量的速率。

GM模型:初始状态X,Y,Z 三分天下,每个占比为1/3,即 X=Y=Z=33.33%,X+Y+Z=1

现时状态:Z中有一部分W转化为暗能量。

可见物质V是第一代正物质8个粒子减去1个电子中微子=8-1;

暗物质成分D就是48粒子减去以上7个可见物质粒子成分=48-(8-1)=41

D/V= [(48 –(8 – 1)) (100 – W) % / (8 – 1)]=5.33, 其中W我们选取为:W=9%。我们预测了该值为暗物质转化为暗能量比例,已经由伯克利大学团队观测得出。

V= [(Z –V) x  (100 % – W) ]/5.33 =4.86 %

D=[(Z –V) x  (100 % – W)]= 25.90 %

DE=X+Y+[(Z – 4.86) x W )] =69.22 %

因此,GM理论推出暗能量DE=69.22 % 、暗物质D=25.90 % 、可见物质V=4.86 % 。以上模型精度取决于观测值W的精度,理论上可以实现任意位精度要求。

以上计算基于一个一致的模型,其背后有一个合理的机制,合理的逻辑,与已知物理客观实在不相矛盾;而不是东拼西凑,安装组配,逆向工程,工程拟合。

我们理论推导依据就是方程0,时间空间物质模型。既能描述宇宙整体结构与成分,又能描述粒子物理底层结构与参数。这是我们理论的一致的数学结构与数理逻辑基础。

如何让普通人也能看懂这个理论,我们必须选择最简单的,容易让人明白的方式讲道理。这就要看看我们讲故事的能力了。

我们绝不辜负您的期望:请听暗物质、暗能量的故事。您要是真有兴趣听,请点击下面的链接:

《揭秘物理世界中的暗物质暗能量之谜》 《创新物理学》之五 | 统一的宇宙 统一的理论 http://www.pptv1.com/?p=39

国际物理学的观测结果却越来越趋近龚学理论计算结果。

龚学预测病毒效力定律,病疫很快就会消亡

龚天任先生今天来信,带来乐观的好消息:

李博士好:

关于这次中国冠状病毒大流行,我刚刚向世卫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条微博,上面有龚学的病毒效力定律,保证这场大流行很快就会结束,请看图表和我的微博,https://twitter.com/Tienzen/status/12262067524896899088

定律1:

病毒效力VP=F(1/R0);

R0 病毒初始传播速率,病毒传播速率越快,病毒效力越小。

定律2:

病毒效力VP(N)=VP(N-1)-K*(1/R(N))^2;

N传播次数,R(N)病毒N次传播速率;控制和减小R(N)可加速降低疫情范围。因此,病毒传播速N次后,病毒效力越来越小,不超过10周,疫情将很快结束。

希望这能对中国有所帮助。

龚天任 于美国

原文:

Dear Dr. Li:

On this China coronavirus pandemic, I just post a tweet to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ith Gong’s Virus Potency Laws which guarantee that this pandemic will be over very soon, see the graph and my tweet, https://twitter.com/Tienzen/status/1226206752489689088

Hope this can be of some help for China.

Yours truly,

Tienzen

wangqishan-talk1

注:龚先生又来信表明:强有力的隔离措施,及其抗击疫情的组织领导能力,使R(N)越来越小。因此,病毒传播速N次后,病毒效力越来越小,不超过10周,疫情将很快结束。关键在于控制传播速率R(N),中国现在这个现实情况,也符合我们的预测,甚至快于我们的预测。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注:2003年北京非典期间,王辰任北京朝阳医院院长,并担任北京市抗非典专家组组长。此时,我们与韩国合资的北京杜恩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正服务于朝阳医院,与王辰院长战斗在非典一线,我与王辰院长在一起吃盒饭。我们是全国青联的朋友。

我们引进了韩国最好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改变了中国医院以财务收费为主线的系统落后状态,转型成以医生为病人服务为主线的系统。带领卫生部信息主管、多家大型医院领导学习韩国经验,引领中国医院信息化改革,作出了贡献!

李小坚

—————————————————————————-

转发: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新华网客户端

发布时间:01-2710:28新华网官方帐号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6846848363330626&wfr=spider&for=pc

“疫情防控有两条主线,一是防控和诊治,二是科学研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26日说,“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这样一种新发病毒,急需及时科学研判疫情,有力强化科技支撑,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记者采访了解到,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国工程院第一时间组织院士专家成立专项工作组,由王辰院士牵头,强化疫情防控、加强诊断治疗并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的对策建议,为科研攻关提供有力支撑。

王辰告诉记者,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形式,首先要尽快认清其传染、致病的规律,这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

根据专家研判,当前疫情传播还没有阻断,病例数增加较快,传染性似有增强趋势,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具有症状较轻、体温不高、隐蔽性强等特点,造成病例识别与防控困难。

王辰说,科技部门已经启动紧急科研立项,开展病毒溯源和传播模式研究。同时,研究病毒生物学特征及其变异趋势,评估病毒传播能力和致病特性及其变化,开展相应的流行病学研究。

在识别和诊断新型冠状病毒之后,关键是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王辰说,科研人员正在积极组织对新型有效药物的研究,有些已开始在一线试用的药物很快就将得出验证结果,其他一些最具潜力的有效药物也已做好安排,即将进行临床验证。

同时,科研人员还在评价恢复期患者血清的治疗效应,开发制备中和抗体,进行有效救治方案研究,并加紧研发疫苗。

“有了科学研究的成果,才能形成疫情防控的核心生产力。”王辰说,疫情发生后,中国工程院紧急启动应急反应机制,组织侯云德、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等多位医学领域的院士专家,深入防控疫情第一线,从病毒溯源、临床救治方案、治疗药物、疫苗、中医药防治等多方面,科学研判,提炼形成防控策略、疾病诊治等多条重要建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咨询作用。

“下一步,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研发基础,集中力量,加力攻关,强化防控诊疗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贡献智慧与力量。”王辰说。
新华网客户端

发布时间:01-2710:28新华网官方帐号

相信我们国家采取的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战役必然取得胜利!

钟南山院士:一周或10天会出现拐点,但防护不能停

2020年01月29日 19:19:05

 凤凰网 https://tech.ifeng.com/c/7tdDNY8MUGA

昨天晚上钟南山院士在做问答时,向大家透露了一个好消息,他表示只要措施做到位,正月十五之前,很可能会出现疫情拐点,不会再大规模增加了。

不过,想要让疫情顺利减少,我们普通人的防护工作肯定不能落下。。

正好昨天天上午,国家卫建委向大家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

相对于以前的几版,此次的内容丰富详实了不少,有些关键的点还蛮重要的,差评君觉得有必要为大家做一下解读,这样可以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个病毒,也就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抵抗疫情。

病​毒基本情况

首先是它的潜伏期确定是比 SARS 长了,最长可长达 14 天之久。。

而且根据前两天卫健委的回答,我们知道了这个病毒在潜伏期时,携带者是几乎没有症状的,但此时病毒也具有传播性,依然可以让他人感染。

这就印证了某些携带者本身还没有发病,他的家人已经先出现了感染症状的现象。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去过武汉的人,为了保险都要自行隔离 14 天,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

病毒发作后,大部分人会出现发烧,胸闷等现象,严重的会呼吸困难。

但差友们也应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病例都会发烧,有些危重病例居然只有中低热,甚至没有明显发热,所以发热并不是携带新型冠状病毒的必要条件,有些轻症患者是从发作到好转全程都没有什么症状。

在昨天早上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会上也特别提示,现在已经观察到了一些无症状病例,并且这些病患也存在一定病毒传播力。

同时,我们也不应忽略儿童和婴儿的防护。

虽然之前一直说小孩子不容易感染,但现在已经有确切的例证,即使是儿童和婴儿也会受到传染,只不过很少,并且普遍症状不严重。

现在有个好消息是,针对这个新型冠状病毒,虽然目前没有一针就好的特效药,但我们已经确定,抗艾滋病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是相对有效的药物,可供病情严重的人使用。

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即使是真的被这个病毒感染了,被确诊后治疗方针也是通过自身免疫力来抵抗过去,像我们自身的 T 细胞、B 细胞也是很牛逼的,只有那些出现重症现象的人才必须在医院进行治疗。

当然,差评君不是说不要重视它,该防护还是要防护,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传染的人到底是重症还是轻症。

目前的情报来看,这个病毒很可能比 SARS 的传播力更广,潜伏期更长,潜伏的症状更不明显。玩过瘟疫公司的人都知道,这种病毒会比一开始就张牙舞爪的病毒更难对付,一不留神就会造成巨大灾难。

而且传染的人越多,造成潜在的危害也就越大,它变异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谁也不敢赌它一定会像 SARS 一样在夏天悄无声息的消失,所以最好的应对还是尽早把它扼杀掉。

如何​防​护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才能不让它继续传播呢?

之前大家跟多人听了钟南山院士的讲解,知道了这次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所以大家都知道要戴口罩。

昨天差评君到一个很偏的公园逛,地广人稀的,让差评君欣慰的是,散落在公园三三两两的人,也都有佩戴口罩,看得出来,大家是真把这事儿放心上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这次更新版的方案透露的信息来看,这个病毒也会通过接触传播。

也就是说,我们出门接触了公共设施,譬如电梯按钮、门把手之类的,就不要再接触面部,尤其是不要揉眼睛。回家之后也应尽快洗手,摸过的手机也最好用酒精棉片进行消毒,将病毒入侵概率降到最低。

84 消毒液、医用酒精都能杀灭这个病毒,衣物也可以通过太阳暴晒来彻底清除病毒。但是像网上说的什么每天含漱口水就能防病毒,抱歉,这个真是谣言,氯己定在这个病毒面前就是个弟弟。

当然,想要彻底防范这个病毒,只能是大家自己多加注意,少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和确诊或者疑似携带病毒的人接触后,及时自我隔离并上报社区,出现症状尽早去医院诊断。

如果有差友怀疑自己受到感染,又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去医院,或者是想要自我隔离寻求帮助的话,现在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等平台这几天都上线了义诊服务,对于新型肺炎相关的问题,会有职业医生做解答,自己就不要瞎鸡儿琢么了。

不要恐慌

截止到昨天晚上 9 点,全国已经确诊了 4630 例新型肺炎患者,疑似 6973 例,已经治愈 73 人,死亡 106 人。

确实,从数字上来看,每天确诊的人数都是日益增多的,这让人们会有一些担忧。但是按照钟南山院士所言,我们已经初步控制住疫情了。

结果,这两天,有些地方因为管控措施严了点,就出现哄抢物资的情况,实在太可笑了。

菜买了那么多,冰箱放得下么?大米抢了那么多袋,明年能吃完么?就问这一句,咱们国家有袁隆平,还怕吃不上大米么?听说隔壁老王日本核辐射那年抢的盐,现在还没吃完呢。。

防范归防范,哄抢物资可就太蠢了。。要知道,恐慌比病毒还要可怕,会让正常的人也失去理智。

这不,好多哄抢的听说管控放松,又排着队去退货,浪费了时间,又增加了聚集风险,何必呢?!

现在大家只要不出去乱跑,不给病毒传播的可乘之机,不出 14 天,病毒肯定就要玩儿完,到时候,烂在冰箱里的菜,只会啪啪打脸。

记住,少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做好这些就是在做抵抗疫情的最大贡献。

曹天予:丘-杨分歧及其语境– 对撞机的价值与利益集团的忽悠

曹天予:丘-杨分歧及其语境– 对撞机的价值与利益集团的忽悠

awinn1 2019-12-11 13:33:46

转知乎作者:星澜海

https://www.toutiao.com/i6769050679387357699/?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imestamp=1576216999&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req_id=2019121314031901001404115026359B8D&group_id=6769050679387357699

曹天予:丘-杨分歧及其语境– 对撞机的价值与利益集团的忽悠

注:此文与我们的观点有相同之处。特予转发。

作者简介: 曹天予

现任波士顿大学哲学系教授。剑桥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博士。曾是剑桥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的Research Fellow,牛津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 的Visiting Fellow,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的史学所(School of Historical Study) 和自然科学所(School of Natural Science) 的Joint Mem

曹天予:丘-杨分歧及其语境-- 对撞机的价值与利益集团的忽悠

摘要:最近,数学家丘成桐和物理学家杨振宁,就中国是否应该建造高能对撞机,发表了针锋相对的意见,引起公众的兴趣。他们的分歧,牵涉到一系列与科技决策有关的重大问题,值得严肃讨论。本文将参照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围绕超导超级对撞机(SSC)的辩论,以及作为其背景的美国高能物理及其政策环境的历史演变,就丘-杨间的核心分歧发表几点看法,以求教于两位学者和关心此事的公众。

九十年代初,我与高能物理史家Sam Schweber 一起,对当时粒子物理正在经历的变化产生了兴趣。一开始,我主要从粒子物理的理论发展来探讨其概念基础的深刻变化。而Sam则有意进一步讨论这一内生变化与外部环境变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后者主要指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包括国际国内环境和政策主导思想的变化。

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包括对三十余位粒子物理领军学者的访谈,我们的看法基本成熟,即粒子物理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2]1992年夏天,我们向物理学家Victor Weisskopf 提议,由他出面,在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召开一次20余人的小型专题讨论会,就此看法展开讨论。

讨论会筹备之初,正值SSC上马下马辩论渐臻白热化。到正式开会那天(1993年11月6日),SSC败局甫定,但以Steven Weinberg为代表的支持方, 与以Leo Kadanoff 和Ken Wilson 为代表的反对方,仍然就各自立场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这一辩论的主要内容和各方立场,实际上是美国高能物理学界60年代大辩论的翻版。差别只在于30年后形势已转为对支持方大为不利。当前引起中国公众关注的丘-杨二位美籍华裔学者的分歧,可以视为同类辩论的微缩版。因此,美国60年代和90年代辩论中提出的种种说法,也许对当前国内围绕丘-杨分歧展开的讨论有点参考价值。[3]

从6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学界、公众和政府,对是否支持建造极其昂贵的高能(加速器)对撞机,有四条普遍认同的标准:科学价值、应用价值、社会价值和(资源-人才)代价。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判断高能对撞机可能为社会提供的价值。

粒子物理兴起之初,即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主要任务是理解核力。由于以下几个原因,耗费巨资的高能加速器,得到政府无保留的支持。

首先,粒子物理作为核物理的延伸,有原子弹在二战中作用的背景,又在苏美对峙的冷战语境中,被认为对国家安全(应用价值)和国际威望(社会价值)至关重要。

其次,大批在战时与军方合作密切的物理学家,战后进入了政府高层咨询-决策机构,成为高能物理在政府中强有力的代理人。

最后,科技政策的主导思想,是以战时负责军事研发的Vannevar Bush为代表的对还原论的崇拜:即认为,基础科学的发展,会自动地带来技术、工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福利;而粒子物理则是一切基础科学的基础,应该得到政府无条件的支持。

粒子物理的独尊地位,到60年代初就受到严重的挑战。1963年,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主任Alvin Weinberg发表文章指出,基础科学必须对邻近学科有用或有相关性才值得支持;但高能物理对邻近学科(核物理)的贡献极为有限,远远不如分子生物学对其邻近学科(如医学)的贡献;而其对技术和福利的贡献则几乎为零。

杨振宁亲历60年代的大辩论,当然知道那时的学者、公众和政府都已明白,粒子物理不但不可能自动地带来技术、产业和经济的进步,就连原子物理、核物理所具有的在原子能、核弹方面的那些应用价值,也一点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从1967年起就开始削减对粒子物理的支持。

当时的一些学者,如Hans Bethe,Julian Schwinger 和Victor Weisskopf等,为粒子物理辩护时所诉诸的,主要是”物理前沿”、”对自然的基本理解”、”发现自然规律”、”提供统一的世界图像”等还原论理据。

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理据,对于长期受还原论思想浸润的粒子物理学家、政府官员和一般公众,具有不容低估的说服力。直到今天,丘成桐为对撞机游说时所依赖的,主要也还是这些还原论的理据。

但是,这些理据,由于Philip Anderson1972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4]在物理学界的影响力迅速衰退。

Anderson的基本思想是:每一领域内的基础研究,是理解该领域现象的必要条件,必须支持。但不同领域间的还原,由于尺度不同和复杂性的牵扯,不可能导致(复杂领域从简单领域出发的)重构。

因此,粒子物理尽管在还原论的意义上是最基础的领域,对其它领域的研究却不可能提供什么帮助,因而不应该享有任何特权。

当时的这些辩论,并没有影响粒子物理自身的发展。其最大成就,就是从60年代到80年代逐步确立起来的标准模型。吊诡的是,这一粒子物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却把粒子物理带入了最深刻的危机。

首先,成功推高了期望。如果使用还原论的方法,通过引入恰当的对称性,可以得到弱电统一理论;那么进一步引入更大的对称群,理应导致更为成功的统一理论的发现。但实际上,统一弱电理论和(处理超强相互作用的)色动力学的种种努力,统归失败,更不必提统一所有自然规律的理论了(Theory of Everything)。

于是,粒子物理学家面临的形势是:在标准模型范围内,一切都对,因此已经没有什么开创性的工作可以做了; 而一旦超出标准模型,则什么都错,即除了数学玄思以外,也无从做起。期望的落空导致对(还原论)方法的怀疑。后者更因粒子物理的内部发展而强化。

我这里指的主要是对称破缺、重整化群、脱耦定理和有效场论。脱耦定理和有效场论的兴起,有力地支持了Anderson的涌现论立场:即就自然规律而言,物理世界是个由大体上相互独立的层次构成的等级结构。

如果在粒子物理领域内,高能过程对低能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脱耦),那它们对其它物理领域就不可能有任何影响。仅此一条,就使上文提到的为对撞机做公关的还原论说辞失去了依托。

标准模型的主要创立者之一,Sheldon Glashow, 在我组织的《量子场论的概念基础》讨论会(1996年3月)上指出:”粒子物理已经不再研究(在自然界)发现的物质,而是研究用可观代价制造出来的物质。tau轻子或W 介子永远不可能有实际用处。K介子发现已有半个世纪了,从来没有得到任何实际应用。(这类研究)不是对可带来繁荣的经济活动的有效投入,而是象喝苏格兰威士忌或听歌剧那样的纯粹支出:享受起来很舒服,但它提取而不是增加经济资源。”[5]其次,成功还带来了幻觉,以为公众和政府还会象”黄金时代”(战后到60年代)一样,毫无保留地支持对无穷无尽物质奥秘的一切奢华探索。

而实际上,由于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消失,粒子物理的进一步发展对美国残留的唯一价值,即国际威望(社会价值),已经毫无意义。为此所需付出的(人才和资源上的)代价,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即西欧和东亚的经济崛起及它们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的残酷竞争,对美国说来已经成为不可承受的负担。

因此,美国的科技决策界,经过30年的犹豫(其中高能物理学界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不容低估),到了90年代初,特别是克林顿政府上台以后,终于痛下决心,放弃了基于还原论的对基础研究迷信的旧(Bush)模式,启动了以刺激经济、产业和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新模式。新模式的第一个牺牲品就是SSC。[6]

不过,只要注意一下美国政府对”人类基因库”、”信息高速公路”、”大脑研究创议”等项目的支持,就可以知道,新模式并没有放弃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只是支持的必要前提是,研究必须为上述主要的经济-社会目标服务。

粒子物理的麻烦是,它毫无可能满足这一必要前提。

内外交困的粒子物理,到了90年代中,其危机深重已是不争的事实。小打小闹的诺贝尔奖得主不算,就标准模型的几位主要创立者而言,贡献最大的非Murry Gell-Mann 莫属。他从80年代起就离开了粒子物理,转而推动复杂性研究。

我问过他原因。他说没什么可做了,剩下的让博士后去做吧。当然,他是大手笔、大眼界:粒子物理已经成熟,没有什么开创性的工作可做了。能做的,既没有实用价值,也不能在理论上真正推进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那还值得做吗?

Glashow 的相似立场前面已经提到。当然,他觉悟得比较晚,到中间玻色子发现了才死心。至于Steven Weinberg,他当然绝不放弃他那还原论的终极理论的梦想。 但他也明白,物理上真正有意义有用的的还是有效场论。

到1995年他出版The Quantum Theory of Fields一书时, 已把我和Schweber合作的专批还原论、提倡有效场论的长文[7]列入参考文献。在1996年3月的会上,他自己也大谈有效场论。[8]身处危机,搞理论的可以改行;搞实验的就意味着丢饭碗,因此需要公关(公关就免不了忽悠)。

公关的基本手法其实也简单。一是夸大科学意义,二是拼凑附带好处,三是压低估价。对于欧美富国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科学价值。真有价值,他们并非不肯出钱。

CERN要上LHC,就极力夸大上帝粒子(Higgs 粒子)的重要性, 政府和公众一时信了,结果筹够了钱。后来,Higgs 粒子终于发现了,那又怎样?的确,它证实了Weinberg 1967年的猜想不错。

但宇宙的奥秘就此打开了吗?当然没有。

Nobel Citation 对这项发现的意义也是高估了的。其实,它对理解质量起源并无贡献:质量仍然只是经验参数,只不过改头换面,以耦合常数的面目出现而已。

2012年夏天,Erice暑期班庆祝QCD问世 40周年。Higgs也来了。当时从日内瓦传来的消息已经十分激动人心。

Higgs 对我说:”你20年前问我,什么是Higgs 粒子的本体论地位,当时我不知道如何回答。”

我问:”那现在呢?

他说:”还是不知道。”[9]

曹天予:丘-杨分歧及其语境-- 对撞机的价值与利益集团的忽悠

应邀作了题为”Key Steps Toward the Creation of QCD” 的特邀报告后,歌舞表演晚宴前,与量子色动力学的主要创立者Murry Gell-Mann 的合影。

曹天予:丘-杨分歧及其语境-- 对撞机的价值与利益集团的忽悠

 

(2012年6月曹天予教授在量子色动力学问世40年庆典上与Higgs合影。)

2013年夏,我们又在Erice相遇。那时日内瓦来的消息,Higgs粒子基本定局。Higgs本人当然很兴奋。但他也知道这个发现并没有那么重要。

那次我讲的就是Higgs粒子的本体论地位。我讲完后,有位Paolo Giubellina来找我,他是LHC的Alice Experiment的发言人,当时Higgs也在场。

我说:”你们把宝全压在上帝粒子上。现在上帝粒子已经找到,你们该散伙了吧?”

他答道:”那可不行。多少人哪!以前不夸大上帝粒子搞不到钱。现在公关得另辟蹊径了。”

我问他公关有什么新思路。

他答道:”我明天就到北京去,看中国人是否愿意出钱。

他去北京以后的故事我不清楚。但北京是欧美面临散伙的实验物理项目的首选公关目标, 却是定而不移的事实。

回过头来看丘-杨的基本分歧。就对撞机的科学价值而言,丘成桐强调它是”探索宇宙奥秘”、”大自然奥秘”、”在基础科学方面有可能出现重大原创性突破的地方,将有助于探索整个宇宙物资的基本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大而无当的空话之外,他也具体提到了”其科学目标是精确测量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质以及探索标准模型背后更基本的物理规律”以及”寻找超对称粒子”。[10]

杨振宁则指出,希望发现超对称粒子”只是猜想加猜想“。至于”精确测量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质”,杨没有、也不必有任何回应。道理很简单:希格斯玻色子一旦发现,精确测量其性质的意义,就和再去精确测量牛顿引力常数的意义差不多。但后者至少还有些实用价值,而前者则毫无意义,除非能导致超越标准模型(发现其”背后更基本的物理规律”)。

但数学家丘成桐并没有对”精确测量”如何能导致”超越”给出任何提示,所以说来说去还是空话。其实,要超越标准模型而又不涉及超对称粒子,数学家绝对无能为力;光靠实验专家,也完全无望;就连精通数学又熟悉实验精微的粒子理论物理学家,也还得好好花些功夫,才能有点头绪呢。头绪都没有,”精确测量”能有什么科学价值?

对建造对撞机的科学价值,杨振宁的判断可以说是一锤定音。对其应用价值、社会价值和(资源-人才)代价,他的判断也是一锤定音。

其实,他说的道理,早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在前文提到的93年讨论会上,Ken Wilson 特地问应邀与会的Bob Solow (专攻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87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基础物理(主要是粒子物理)对美国经济增长有无贡献?”


回答很干脆,象杨振宁一样:没有。对于社会价值,丘成桐提到了”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但杨振宁看得清楚,对撞机的设计、运转与分析的主导权必定落在外国人手里。也就是说,中国只能成为花钱让外国高能实验界撞大运、保饭碗的冤大头,这种国际形象,对中国有什么社会价值?!

丘成桐还有一点意见,杨振宁没有回应, 我来作点评论。

丘成桐说:”现在在中国反对建造对撞机的科学家们,有谁是高能物理的实验专家?”如果只有实验专家有发言权,那数学家丘成桐早该打道回府去做数学了,凭什么资格花那么多钱(谁的?)在中国到处游说?

科学社会学的基本常识之一是,科学家是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但也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当前深陷危机、正为存活挣扎的高能实验物理共同体,正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的利益是否与全社会的利益一致,不能由它自己说了算,而需要社会公众来做评判。

让SSC下马的美国国会议员中,有几个是高能物理的实验专家?如果丘成桐认为民主国家的科技决策权只能留在专家手里,那他应该先到华盛顿去游说,把美国的科技决策制度先改了,然后再来教训中国政府和中国公众不迟。

从几千万离乡背井打工蚁居的农民工身上挤出来的上千亿元应该怎么花,能让几个实验专家说了算吗?

[1]丘成桐:关于中国建设高能对撞机的意见并回复媒体的问题(2016年8月29日,见http://news.kedo.gov.cn/feature/answer/848997.shtml)

杨振宁: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 (2016年9月4日,见科学公众号《知识分子》)。

[2] 参看S. S. Schweber 1992年6月在第三届国际粒子物理学史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Rise of the Standard Model”, in The Rise of the Standard Model, [Cambridge U. Press, 1997], 645-684); T. Y. Cao 1993年4月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技史研究中心的讲演(”Fundamental Physics in Transformation”, La Letter de l’Association Henri Poincaré, No. 8 (June 1993), 5-9).

[3] 这些说法的具体内容和文献出处,可在脚注2的两篇文章中找到。

[4] P. W. Anderson: “More Is Different”, Science, 177 (4047) [4 August 1972]: 393-396.

[5] 参看 Sheldon Lee Glashow: “Does quantum field theory need a foundation?” in Conceptual Foundation of Quantum Field Theory (ed. T. Y. Cao, Cambridge U. Press, 1999), 74-88.

[6] 无知者竟说这”使一代美国人失去了梦想的勇气”,简直不知所云。

[7] T. Y. Cao and S. S. Schweber: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Philosophical Aspects of Renormalization Theory”, Synthese, 97:1 (1993), 33-108.

[8] See Steven Weinberg: “What is quantum field theory, and what did we think it was?” in Conceptual Foundation of Quantum Field Theory (ed. T. Y. Cao, Cambridge U. Press, 1999), 241-251.

我国学者可重整量子引力的引力波验证(连载1)

我国学者可重整量子引力的引力波验证(连载1)

时间:2019-11-28    点击:56 次    来源:湖北大学    作者:NES量子与宇宙   – 小 + 大

摘要:本文通过引力波实验结果,提出对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扰动的作为力和作为几何度量的两种功能进行验证和确定的方案。同时,将其与双变量度量量子引力,进行了体制上的比较。

注:本文说明邵氏团队开创性的工作,已经取得巨大突破。采用圈量子理论将引力的量子化、重整化成功,将量子引力与宏观引力实现统一。而且,所发现的空间张量与引力扰动量相等在宏观上就是宇宙膨胀量与引力的相等。这个理论值得用实验检验验证。特此推荐。李小坚

邵丹 Longkai Wu 李小坚 邵常贵 黄保国

摘要:本文通过引力波实验结果,提出对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扰动的作为力和作为几何度量的两种功能进行验证和确定的方案。同时,将其与双变量度量量子引力,进行了体制上的比较。

关键词:广义相对论度规;双变量量子引力度量;引力波验证

中图分类号:0413.3

1、概述

Ashtekar,Rovelli,Smolin等人提出的圈量子引力[1.2],做出了空间时间的量子化,是目前最为系统的一种空时量子化理论,双变量度量量子引力[3.4],利用圈量子引力的基本思想[3],采取空时和引力分离表述的方法,发展出了一中引力相互作用可重整的量子引力[4]。即引力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两种发散,全部可以被消去(目前国际上只求得其中一种,且无法消去。见[2])。

广义相对论的四种验证均验证的是,其中含有的引力扰动hμv(x)的作为力(或能量)的测地线行为。而对它是否有对空时自身几何的影响能力,目前尚无确切验证。同时,广义相对论已被认为,是不能重整化的。这样一样,在广义相对论与双变量度量量子引力之间,将存在观念上和方法上的不同。而这些不同能得到验证,将在引力理论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利用对引力波观测结果的客观分析,将会在体制上别广义相对论、双变量度量量子引力、引力波有关实验,三者间的可能关系,以至各自的优劣甚至对错。

2、广义相对论与双变量度量量子引力的度量

广义相对论的度规gμv (x)表式为:

gμv (x) =ημv(x)+ hμv(x) (1)

式中,ημv为平坦闵柯夫斯基空时度规,hμv(x)为引力扰动。双变量度量量子引力的组合度量gμv (x),在与表观理论广义相对论比较下,可写为:

gμv (x) =ημv+ ηEμv(x)+ hμv(x) (2)

式中,ηEμv(x)为这一量子引力在微观空时和引力量子化的规范机制中,由于引力圈线占有空间“体积”,而析合出的度量组份,用于消去引力相互作用中的发散[4]。且有当量等式:

ηEμv(x)= hμv(x) (3)

这里指出,(2)与(1)相比较,多出的ηEμv(x)的来源是自然存在的。这是当考虑微观空时与引力形成外部规范体系时,引力扰动圈线hμv(x)通过质地ημv的行为,有如绣线穿过织物质地一样,要占有相同(即(3)成立)的体积一样。

但这一图景的意义,却使广义相对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外部引力扰动规范理论。它打破了广义相对论不能区别绣线和质地体制上的局限,而只能将二者混为一体的做法。即在(2)中使二者分离,且均作为基本变量而出现,而且二者相等。

这里指出,(2)中出现的ηEμv(x)除了可使引力重整化外,也对空时自身几何与引力扰动间的关系,提供验证机会。并且用引力波的实验就可以验证。这显然是引力与空时理论上的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切入点。

这里指出,广义相对论只是一种宏观唯象理论,当向微观尺度深入发展时,它的经典体制将不再适应。双变量量子引力中的ηEμv(x),是该理论在微观存在、并用以消去发散的空时扰动。它的存在,使双变量理论的微观实现了引力的重整化。而当重整化完成后,ηEμv(x)的功能已经完成,它在宏观广义相对论的体系中并不存在。即广义相对论只是作为双变量理论完成了重整化之后的结果,而出现。ηEμv(x)的存在,不仅使引力得到了重整化,也将这一理论引向微观。同时,也指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宏观唯象地位。

而(3)式的成立,是由于圈量子引力的圈线法,把引力圈线与空时圈线分离表述的自然结果。即引力圈线(hμv(x))通过空时时,将占有体积折合成的度量份额(ηEμv(x))所致。

3、广义相对论与双变量度量量子引力的引力波验证

双变量度量量子引力认为,引力与空时是物理学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相互混同或融合(只能等效、但不等同)。而目前广义相对论验证的只是hμv(x)与力有关的属性。hμv(x)在求解时来源于爱因斯坦方程,得到的具体解(即hμv(x)的具体表式),也是将hμv(x)的组份作为引力势的由力到引力场的提升。物理学目前尚未有发现涉及到hμv(x)可以具有力也可以具有改变空时自身几何的双重作用(这是需要实验确认的)。而这也正是双变量度量量子引力与广义相对论的区别所在。即,前者认为hμv(x)只具有力的属性,它自身不能改变空时自身的度量。空时自身度量的改变是通过ηEμv(x)实施的。虽然一定条件下,得到的表观结果看似一样,但物理机制和观念是根本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相对论被看成表观理论的原因)。而这种验证是一直无法进行的,当前的引力波实验,正式接触到了这一问题。

另外,双变量度量量子引力,还得到如下广义相对论不曾有的结果:ηEμv(x)可以对空时度量有影响,但也可以无有影响。这最终要由物理实验证明,而最好的验证也是引力波实验观测。即,引力波实验对两种可能情况,起着至关重大的抉择作用。

4、引力波观测实验的抉择

ηEμv(x)对空时几何自身(即度量组份)有否影响的抉择结果如下:

若在排除干涉条件下满载通过的引力波长度上的测量,得到的长度改变与波测长度无关;则说明ηEμv(x)(仍至hμv(x) )并不影响空时自身的度量。若测得的结果与被测长度成正相关;则说明ηEμv(x)将影响空时自身的度量。前者表明,广义相对论体制上存在根本问题(如弯曲空时的存在问题),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引力的理论。后者表明,是ηEμv(x)的作用支持了引力的重整化。

如上两种状况是引力波测量(可整理出)的必然结果,可作为双变量理论与广义相对论观念与方法上的一种检测。

但若测不到二种方法中的一种,这也有重要作用。即这表明,或测量手段存在问题,或这种引力波实验测量的根本就不是引力波

5、结论

由于广义相对论的四大验证,并未有真正涉及到引力扰动对空时几何本身的深层作用[5]。它对物质粒子在空时中的测地线运动,仍可认为是其中引力作用造成的结果,并非是空时自身的弯曲[6]。这两种观点在广义相对论研究中,一直存在。本文指出,对引力波观测结果的如上分析,可以得到判定性的有抉择作用的结果。这将对确认广义相对论的体制和区隔广义相对论并深入发展引力理论,有重要意义。

即,对地域上和天区上的引力波实验,将只能存在这三种结果。而最后一种结果,将是对引力波实验真实与否的一种客观判据。也将成为物理学的关注对象。

The Unified Universe,The Unified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