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西学之源的迷局

原文作者《昆羽继圣》:金灿荣和张维为,二位教授,板砖递给您们,请笑纳!  https://mp.weixin.qq.com/s/KPqB64Jc6WuXMGnt-PAJOQ

近日,金灿荣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称“亚里士多德不存在”,而后,又讲述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用两个铁球做自由落体实验的故事,提出了一些自己看法和质疑。

既然官科入场,咱们民科得赶紧递砖头呀。

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詹姆斯·富兰克林(James Franklin)曾揭露说:

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扔下重物,彻底改变了物理学。……但没有任何可信的证据。……关于“中世纪”和伽利略的故事都是小谎,而最大的谎言则是“文艺复兴”。”

原来,不只是咱们怀疑伽利略,国外也有教授研究认为伽利略做自由落体实验是“虚构的故事”。

其实,问题最关键在于比萨斜塔的实际建造时间,从建筑史的研究上可以解决这个难以证伪的“物理学问题”,比萨斜塔的真实历史大抵与巴黎圣母院一样,历史没有那么悠久。

1634年,梅森修道屋的梅森神父进行了伽利略实验,以测试下落物体的运动定律,介绍了他在测量147、108和48英尺高空坠落物体加速度时获得的结果。

一个关于度量衡的问题出现了,敢问伽利略和梅森神父的时代,意大利的度量衡是什么?精不精确?

西方后世的英语书在描述这二位的故事时,能否注明一下当初使用的是何种长度单位?

那个年代,可没有什么英尺,因为欧洲统一度量衡是19世纪中叶的事情。

如果深入研究这个梅森修道院,会发现所谓“修道院”都是高估了它,原来它连修道院都算不上,——它仅仅是梅森个人住所兼修道所,所以,请称呼它为“梅森修道屋”更合适。

一个研究神学的修道士小屋,在短短一个时刻,居然突然爆发,诞生了欧洲的各大学科,包括数学,还出了世界数学史上绝大多数最重要的大师,这是什么好莱坞惊悚大片?

是的,正如你所怀疑的那样,欧洲现代科学源头,就是这间梅森修道屋。

也许,梅森神父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在没有传承、没有任何科学系统教育下,迅速成为当时著名的声学家、光学家、力学家、航海学家和数学家……横跨多学科,最后莫名其妙变成了数学家,还以“梅森素数”闻名于世。

图片

那么,梅森何德何能,居然能对欧洲作出如此重大的成就呢?

原来,他是利玛窦的好基友,他就是那个欧洲的接头人……

顺治四年( 1648 年),梅森去世,留下与欧洲多达 78 位学者的珍贵信函,对各个科学领域均有涉猎,其中包括费马、伽利略、托里拆利、笛卡尔、惠更斯,这些都是妥妥的证据。

利玛窦把他在中国翻译的所有典籍著作,统统寄给了这个梅森神父,但限于教育水平,梅森神父完全看不懂啊!

怎么办?肿么办?

于是,梅森神父就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布英雄帖,写信广邀天下豪杰前来同襄盛举。

每一个闻讯赶来拜访的欧洲学者,都被利玛窦寄来的信件内容惊得目瞪口呆,——麻蛋,为什么我们一时半会儿也看不懂?!太深太广了!

不行不行,赶紧研究!!!

后来,这家毫不起眼的老破小公寓,就摇身一变,成了欧洲的学术交流中心、现代科技中心。

所以,鼎鼎大名的伽利略是如何成名的?

再来瞧瞧西史称伽利略发明望远镜的故事。

英国传教士艾约瑟“脱稿口译告成”的《西学略述》(1886成书),“卷七,光学,七十六”记载如下:

“考千里镜则当中国前明万历初年(即1573年)英人与荷兰人皆已有用之者。究未悉创始于何人(不知是谁发明的)。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意大利人加利略(即伽利略)闻他国造有千里镜,遂师心自用,创制一具。以铅为筒,筒之本末两端各置一镜,本端为映大镜,末端为取像镜,使之遥遥相照。”

瞧,传教士艾约瑟的这段记述直接否定了伽利略于1609年最早发明望远镜的说法,而且,还称不知望远镜发明者始于何人。

图片

初刊于1615年的《天问略》拉丁文书名为Explicatio Sphaerae Coelestis,这个书名在欧洲更广为人知。据说,此书是首部将意大利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较早期观测天文时所用的望远镜介绍进中国的著作。

阳玛诺在书中介绍道:一位欧洲人发明了一种让我们能够“看远处就像看近处一样”的工具。

耐人寻味的是,阳玛诺只是提及一位欧洲人却并未说明是“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按理说,西方宣称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时间相隔如此之近,阳玛诺怎么可能不知道伽利略的大名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便如笔者此前文章分析的那样,伽利略并没有发明望远镜。

图片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清朝时的阮元怎么评价这些西方大神。

图片

彼时,致仕回乡、在扬州养老的太子太保阮元已经七十七岁高龄了。

但阮元仍旧通过研究中西畴人,首开世界为畴人立传之先河,以这样的方式来告诉后人(以下内容详见《畴人传》凡例):

“(西)洋人有在秦汉以前者,而验其时代又往往前后矛盾,不可检校。其人之有无,盖未可知。即果有其人,所谓默冬、亚里大各之类,亦断不可与商高荣方竝(bìng,并)列。”

大意便是,在中国秦朝、汉朝以前的那些什么西洋大咖,不管是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泰勒斯,还是其他一些历史人物,考证其年代都是前后矛盾的,无法检验和校对。这些人是否存在,都不清楚。而且,退一万步,就算有这些人,例如,所谓的默冬、亚里大各等等,也无法与中国的商高相提并论。

此外,阮元还明确指出,西人所用的术法是从中国窃取的,书中有详细的论述。他举了一个例子,中国上古的地圆之说,原本来自于曾子的九重之论,楚辞中有记载,但是西人在翻译时却不肯明说。

“西法实窃取于中国前人,论之已详。地圆之说,本乎曾子九重之论,见于楚辞。凡彼所谓至精极妙者,皆如借根方之本为东来法,特翻译算书时不肯质言之耳。”

图片

清代阮元所撰《研经室一集》卷二“太极乾坤说”记载了华夏前人对宇宙和天体的理解,与常人理解的“天圆地方”概念不同:

“天地所共之极,舍北极别无所谓极也。尔雅曰:北极谓之北辰。易系辞曰:易有太极。虞翻注曰:太极,太一也。郑康成注乾凿度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

在古代,华夏古人将北极视为太极、太一。所以,地球围绕北极(太极)不断旋转,故有太极生两仪(天与地),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本于四时,四时本于天地,天地本于太极。

图片

“虞书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此即浑天以北极定天地之仪,与周髀相通。天圆地亦圆,见于大戴记曾子天圆篇,亦孔子言也。天地共以北极为枢,天之所转即,地之所系,其为极心之中同也。非太极不生两仪,两仪谓天地。地圆居中而不坠,天旋包之而有常。

华夏先辈认为,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旋转,周而复始,北极便是定天地之仪,像一根圆心轴,这与周髀算经中所述是同一个道理。天地都跟着这根圆心轴旋转,所以都是圆形的。

图片

对于这方面的认识,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但由于文化的断层,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人恐怕都只听过“天圆地方”。

我们来看看明代程敏政所辑《皇明文衡》卷之十二“物形说李贤”中如何描述的:

“万物之形,不出方圆二者。然草木鸟兽之类,由天生者,其形圆,惟器用室宇之类,由人为者,方圆兼之。大抵出于自然者,未有不圆,而方者反是。盖圆之出于自然者,以有理为之主也。理即太极,假使有形,无不圆者。故周子为图以示人,亦必圆其形焉。或谓天圆而地方,地岂不出于自然乎?曰:以地为方者,据其平言之也。殊不知天包乎地,地如卵黄,盖亦未尝不随天而圆其形焉。”

图片

图片

从上述论述可以发现,华夏古人很早就思考过宇宙万物的形态,并进行过归类总结,并断言地是圆形的,因为它出乎于自然,凡是出于自然的,基本都是圆形。二万物可归纳为两种形态,即方形和圆形。

天与地,以北极为轴,日夜不停、周而复始地旋转,看起来似乎满天繁星都在跟着一起,围绕北极作旋转运动,故在仰观天象的过程中华夏古人形成了“天有九重”的概念。

图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正是华夏北斗崇拜、北斗图腾、北斗精神的起源。

图片

战国时代屈原所撰《楚辞》(东汉王逸章句、宋代洪兴祖补注)卷第三“天问章句第三”之“离骚”记载: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天圜而九重,谁营度而知之乎?补曰:圜与圆同。说文曰:天体也。易曰: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淮南曰:天地九重,人亦有九窍。”

图片

图片

对于这种现象,清代梅文鼎认为是“观察时由于远近不同、视差所致”,他在自己撰写的《历学疑问》中有如下解释:

“以视差言之,与人目远者视差微,近则视差大。故恒星之视差最微,以次渐增,至月而差极大也。以行度言之,近天圜者为动天所掣,故左旋速而右移之度迟。渐近地心,则与动天渐远而左旋渐迟,即右移之度反速。故左旋之势,恒星最速,以次渐迟,至月而为最迟也。右移之度,恒星最迟,以次渐速,至月而反最速也。是二者宛转相求,其数巧合。高下之理,可无复疑。”

巧合的是,古巴比伦、古希腊托勒密天文学也有九重天论。

那么,阮元在《畴人传》中对托勒密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论曰:中土推步之学,自汉而唐而宋而元,大抵由浅入深,由疏渐密者也。乃多禄某(托勒密)生当汉代,其论述条目即与明季西洋人所称往往相合,岂彼中步算之密固自昔已然耶?

然考西人旧率,即用后汉《四分》法,是则彼之立术,亦必先疏后密。而谓多禄某(托勒密)时其法之详备已如是,毋亦汤若望辈夸大其词,以眩吾中国,而徐、李诸公受其欺而不之悟也。”

按照人类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一般而言,都是从粗浅到精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西人却不同,从古希腊的托勒密一上来就使用后世才积累出来的方法,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而且发现西人所用的旧率,是后汉(即东汉)的四分法,被逮了个正着。此外,阮元还认为汤若望等传教士夸大其词,诓骗中国。

图片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戴震所撰《戴东原集》“卷第五”之“迎日推策记”,其中有这么两段记载:

“屈原赋之文曰:圜则九重。九重者,自下而上数之,月一,辰星二,太白三,日四,荧惑五,岁星六,填星七,恒星八。有象之高下,止于八并,各为右旋,然则大气左旋而九欤。填星、岁星、荧惑在日之上,为三重,太白、辰星在日之下为二重。”

“西法误会大戴礼四角不揜之言,而创地圆之说,误会诸子九天及楚词圜则九重之言,而创宗动天之说,误会岁差之言而疑恒星有古今之差变……”

由此可见,西人不但窃取华夏的知识,还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导致“六经注我”,以讹传讹。

图片

图片

西人窃取华夏的知识,不仅在于九重天之说,还有勾股之学。

清代黄宗羲所撰《南雷集(黄宗羲集)》“吾悔集卷之二南雷续文案”之“叙陈言扬句股述”记载:

“句(勾)股之学,其精为容圆、测圆、割圆,皆周公、商高之遗术,六艺之一也。……于是西洋改容圆为矩度,(改)测圆为八线,(改)割圆为三角。吾中土人让之为独绝,辟之为违天,皆不知二五之为十者也。数百年以来,精于其学者,元李冶之测圆海镜明,顾箬溪之弧矢算术,周云渊之神道大编,唐荆川之数论,不过数人而巳。”

图片

从明末到清末,无数西洋传教士纷至沓来,往往著书立说,俨然带来西方“先进科技”,推动了东方文明的巨大进步似的。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却是,既然传教士们在那个时代掌握了高科技,领先了人类那么多年,理应继续延续下去,理应继续研究领先世界才对,可时至今日,为什么传教士们在科技领域销声匿迹了呢?

敢问,现在有什么高科技出自传教士之手吗?有吗?

【题外话】

本人计划将《明珠蒙尘:鲜为人知的华夏科技与文化》(约20万字)付梓出版,如果有人感兴趣,可以留言加微信,然后拉个群,统计下第一次印多少本比较合适(与出版方签订合同后,条件允许,可能预售)。倘若此次顺利,则继续将《海上忧思录》两册、《揭开西方伪史虚惑的面纱》(可能改名)四册付梓刊行。

《明珠蒙尘:鲜为人知的华夏科技与文化》作品简介:

中国不只有“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只是一个“以偏概全”的误解。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多不胜数的科技发明,涌现出了无数能工巧匠和勇于实践的科学家。

本书引经据典、以翔实论据重点介绍了源自中国的诸多发明创造,包括但不仅限于望远镜、照相机、显微镜、留声机、温度计、自行车、计算机、钢琴、全世界第一架具有现代意义的飞机等等。不仅如此,就连扑克牌、大富翁等游戏都是源自中国的发明。

怎么样?是不是很惊讶?

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一些长期被忽略的华夏先辈,如甘德、石申、唐顺之、朱载堉、黄裳、黄嘉略等等,详细介绍了他们对于天文历法、物理、音乐、语言等诸多方面的贡献以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中国不仅是文明古国,更是自古以来就学以致用,一直走技术路线的“科技强国”。这可能与我们近代百年落后后形成的“闭关锁国”的落后形象是大相径庭的。

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的介绍,能让大家重新认识华夏文化与科技的伟大。


 星火相继,敢于梦想                                                                         

  • 希望通过《昆羽继圣》四部曲梳理的华夏历史文化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认识,以抵御外来糟粕的侵扰(上古至宋代)【微信读书、当当、掌阅(华为手机阅读)、起点、知乎、QQ阅读】;
  • 希望通过《明朝这些事:被抹去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西史辨伪系列破除迷云,唤醒更多的人,认清这个世界近代三四百年的历史(明代至清末);
  • 希望通过科幻小说《灵能4996》六部曲在现实的科技基础上铭记近代屈辱历史,向科幻高地进发,展望未来,塑造中国屹立于世界的崭新形象,打造中国人宏大的科幻宇宙,让更多的人看到文化与科技引领的方向,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人类之路(当下至未来)。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