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智能进化理论(1) 《跨界物理学》之三

李小坚 龚天任

引言: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科学突破是日心说取代地心说,它否定了人类位于宇宙中心的自尊自大;第二次重大科学突破就是进化论,彻底打破了人类是上帝子民的神话,人和猴子有共同的祖先。我们在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生物智能进化理论,从宇宙统一论的角度,揭示和解释了隐藏的生物进化的内部机制!从物理学的底层表明生命系统的智能进化是统一宇宙的一种自然的表达。因此,生物智能进化理论是对进化论的一个全新的贡献。全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写成四篇博文1-4),作为《跨界物理学》之三的全部内容。

第一部分: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

第二部分:生物智能的基本框架

一、定义,什么是智能?

二、智能的物理基础是什么?

三、智能的存在形式和活动场所是什么?

四、智能的“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第三部分:生物智能进化论的基本理论

第四部分:生物智能进化论的结论

 

第一部分: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

一、原始达尔文进化论与达尔文主义

1842年,达尔文写出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达尔文提出了关于物种起源与进化的一个的经验性归纳的理论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从提出到现在就伴随着争论。在各种争论中,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本身也在进化,进化论已经进化成包罗万象的现代综合进化论了。

达尔文进化论最早的理论是指出生物之间存在环境、地理、资源的种种限制下,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随后,孟德尔及时补充了遗传学理论,使生物进化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不断进化和发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生物发展的信条,并将自然界生物进化,拓展到人类社会改革。十九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国积弱积贫,风雨飘摇,著名翻译家严复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学说的捍卫者赫胥黎的论文集《进化学与伦理学》,选择性地翻译成 《天演论》。所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对中国的教育和启发很大,对于社会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总体来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给我们带来过地球生命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从各种现象中总结出规律性的原则和理论。达尔文主义进化学说包括了以下4个学说,即,渐进学说,共同祖先学说,物种形成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而面对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来说,达尔文进化论不是全能的,达尔文进化论是有局限的,甚至是有缺陷的,达尔文进化论只能是一个局部正确的理论。

达尔文主义存在的问题:其主流学派认为进化论的关键是“自然选择”,而这个自然选择有三个问题:

1,自然选择是盲目的,由外部条件决定的。

2,进化的载体是生命的个体,进化的方向是单一的方向。

3,进化的作用机制是随机的,突变的。

二、现代达尔文主义

现代达尔文主义亦称综合进化论。以1937年杜布赞斯基出版的《遗传学和物种起源》一书为代表,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综合理论学说的形成。这是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群体遗传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学其他分科如细胞学发生学生态学等新成就而发展起来的现代达尔文进化理论。今天现代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从多层次进行综合的研究,运用各方面的科学成就,论证生物的进化和发展。现代达尔文主义基本问题:

1,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遗传和变异这一对矛盾是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

2,种群成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机制的研究属于群体遗传学范畴,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内基因频率和及其改变及由此引起的生物类型的逐渐演变;

3,突变选择隔离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突变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生物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随机的基因突变一旦发生,就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一个群体中的不同基因型携带者对后代的基因库做出不同的贡献”。但是,自然选择下群体基因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新种的形成。还必须通过隔离,首先是空间隔离,使已出现的差异逐渐扩大,达到阻断基因交流的程度,即生殖隔离的程度,最终导致新种的形成。

现代达尔文主义重申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中的主导地位,并用“选择模式”新概念解释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许多难点。否定了获得性状遗传是进化普遍法则等流行很久的假说,使生物进化论进入现代科学行列。但是,这一学说的实验性工作基本上限于种内进化小进化领域,对于种间进化基本上未超出类推的范围。同时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进化问题:如新结构、新器官的形成;生物适应性的起源;变异产生的原因问题;分子水平上的恒速进化现象;生物进化中出现的大爆炸、大绝灭等问题,还不能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很显然,偶然和外在条件肯定说明不了进化的核心问题,而必然和内在条件是进化的主要因素。

三、 现代综合进化论或新达尔文主义进化论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杜布赞斯基《进化过程的遗传学》一书的发表为标志,在原来综合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现代达尔文主义的新综合理论(MSE,Modern Synthetic theory of Evolution;MES,Modern Evolutionary Synthesi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dern_evolutionary_synthesis)或新达尔文主义进化论。新综合进化理论着重分子水平的综合理论,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进化的选择机制的研究方面,它回答了原来的综合理论难以解答的问题。

1,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通过有性杂交实现的基因重组合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2,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体而不是个体;进化是由于群体中基因频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4,隔离导致新种的形成;长期的地理隔离常使一个种群分成许多亚种,亚种在各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一步发生变异就可能出现生殖隔离,形成新种。

在现代综合进化论看来,自然选择是连接物种基因库和环境的纽带。基因的突变是偶然因素,与环境没有必然的联系;而选择是反偶然的因素,它自动地调节突变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把偶然性纳入必然的轨道,由此产生了适应和上升的进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选择不仅起过筛的作用,而且在物种形成中有创造性的意义。

进入21世纪这个新达尔文主义进化论出现了回暖趋势。2008年3-4月第45卷第2期,美国《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期刊推出以《新达尔文主义与对它的不满》为主题共八篇文章的专栏讨论;2008年5月,美国《西北大学编年史》第18卷第9期也推出长篇文章《达尔文主义:生物学的帝国主义》,指出”达尔文主义统治了学术和媒体”;此外,美国西北大学从2008年4月开始举行了为期4个月的”达尔文时代的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到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文化艺术系列讲座。2008年6月,美国《人性:一种跨学科的生物社会学视角》期刊第19卷第2期推出三位新达尔文主义者合著的长篇文章《对文化进化论的五大误解》。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达尔文主义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版本,新达尔文主义作为版本之一正逐渐升温。新旧达尔文主义的最新版本内部也是门派纷争、阵营林立。

从原始达尔文进化论发展到新达尔文主义成为进化论主流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面临着各种反对意见与争论。直到今天仍然无法结束争论。达尔文进化理论外衣经过了大约新鲜的50年的达尔文主义第一个阶段,又经历了大约依旧50年现代达尔文主义第二阶段,缝缝补补又50年之后现代综合进化论成为了新达尔文主义阶段,已经补丁加补丁,成为了千层旧袈裟。

四、智能化的进化论

有创新的进化理论已经看到了进化的本质:进化是一种智能行为,进化就是在学习新的经验,智能进化是生物生存的更健康的手段。一种观点认为,结合生态和进化的趋势,可以统一进化与学习的假设。这意味着进化可以表现出一些相同的智能行为,如学习系统,包括神经网络。学习理论使我们能够在进化的时间过程中,以智能的方式表明如何改变自己的进化过程。智能决定生物必须作出明智的选择,智能选择成就了高级生命。

1,进化过程提供了足够的随机变化和提供增量选择,以显示了生物的适应性。

2,增量的适应性表现出的系统智能行为与学习的假设相同。

3,随着知识的积累,学习使它更聪明,生物进化减少了盲目,生物表现出的预期目标。

沃森说类比可以用来传递学习模型之间的具体模式和选择形式,其结果解决了几个重要的进化之谜。但这些仍然只是外在表现形式,其内部的、核心的、本质的机制仍然不清楚。

注:关于这个“生命起源”的问题是进化出来的还是智能设计出来的,这是进化论与神创论的关键战役。“智能设计”在这里的意思是: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是最高智能设计的。地球上生命的当前状态是一个“智能设计”的结果。所以,智能进化论与“智能设计”学说是完全不同。我们这里不讨论带有神学色彩的智能设计理论。(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lligent_design)

我们的创新智能进化理论:物理世界产生生命,生命的种子从物理世界的简单性出发,从最底层开始智能进化,其关键是智能选择。因为选择需要智慧,宇宙物质的底层结构已经具有智能的种子,所以自然能够发展出智能系统与生命。亦即:生命具有智慧。于是我们总结出生物智能的产生机制,生物智能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机制形成了创新智能进化理论。要点:

1智能选择的基础是智能,所有物种都具有智能。

2智能选择的载体的整个物种种群,而不是个体。

3智能选择的目标是寻求不朽,保持永恒的生命。

4一个物种智力的最高智能选择机制是其内部自我调节与对外部环境的自适应改变的双向选择机制。

5 DNA是一种保持生物不变性的机制。

虽然环境有突变,但DNA突变的概率很小,它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突变修复机制。生命遗传物质的(T,G,A,C)表达,成为生物表达的通用语言,进而生物系统成为形式上的智能系统。所以,只有以物种为载体的智能进化,才能保持种群的永生和不变性。

我们将采用智能进化的公理化学说:

1,生物物种都期望不死、永生、永恒与不朽

2,通过DNA保持物种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生物有主动追求完美、完善和发展,才有智能进化。

4,生物的智能与意识的发展,决定生物存在与发展的目标与意义。

采用公理化的目标体系,智能进化更有目的性。因此,自然选择与智能选择这种差异是非常大的,有如天地之间的差距。

五、讨论

科学探索是一种人类社会化的活动,它尽量以客观的标准来检验各种理论,但是否真正有客观的标准,这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任何社会活动,都会带有时代的烙印、人为的因素和特定的社会标杆旗帜,这就是一种社会偏见的建构过程。然而,如果科学的最终目标是描述自然,那么人类的偏见就不可能永远当作科学的本质。

宗教是一种特定人群的社会偏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超越科学的信仰,但以某种宗教形式保留下来了,并且不允许改变。而正常情况下,科学的社会偏见,存在自我修正机制,当证据已不再可以解释偏离现实的情况下,这样的科学范式就应该改变。但是,如果社会的意识形态将科学理论固定为某个不能改变的模式,那么,这样的社会偏见,就改变了科学的本质,使之成为宗教性的偏见和因循守旧的固定范式。科技创新原则上不仅是纠正科学理论本身的错误,还要挑战原有的社会偏见,并战胜固有的偏见。因此,创新是艰难的,其艰难程度与创新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有人总结创新遇到的阻力与创新程度成正比。

条条道路通罗马,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地随机的行走,在理论上,遍历全世界所有的都市,你总是可以到达罗马这个地方的。但是你要活的足够长,你有足够的本钱漫无目的游荡。而智能选择,就是根据环境和地理知识,你要判断你的方位和你的目的地之间差距,随时调整你的方向和选择合适的道路,使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少走弯路的情况下,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没有智能你会走很多弯路,有智能你就少走弯路。当城市的个数增加到相当大的数量是,其路径复杂性问题指数增长。

我们的创新智能进化理论,后面的工作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表明新旧达尔文主义进化论的核心机制的缺陷,而生物进化的真正的内生机制是智能进化机制。

(二)、什么是智慧和意识?关于生命力的产生。

(三)、连接生命力与物理定律。

(四)、统一物理和生命力与语言学原理。

我们更加强调,生命进化的底层原因与动力:需要基础物质的准备、需要有结构化的、有效的形式(线粒体、叶绿素)、需要有合理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动力学方式、最后指向生命物质的目的性很强,表明其内在的智能体的目的性与智能是驱动生命进化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versal_darwinism

2.https://evodevouniverse.com/wiki/

cosmological_natural_selection_(fecund_universes)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me

4.https://tienzengong.wordpress.com/2014/10/11/intelligent-evolution/

5.https://tienzengong.wordpress.com/2016/04/20/deaths-of-two-gods/

6.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dern_evolutionary_synthesis

7.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lligent_design

8.http://www.linkedin.com/pulse/生命物理和数学定律的回顾-jeh-tween-gong?trk=mp-reader-card

9. 谢平. 2016. 进化理论之审读与重塑.北京:科学出版社

(电子版下载地址:http://wetland.ihb.cas.cn/lwycbw/qt/)

10.科学网—揭开遗传密码子的起源之谜 – 谢平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75614-926687.html

作者:谢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xieping@ihb.ac.cn)

注:2018年2月22日看到谢平的四因进化学说,有一定道理。加此参考文献。

因我的科学网博客账号于2016年3月5日被封,以后很少再去科学网。

INTELLIGENT EVOLUTION(智能进化)

Intelligent Evolution

Copyright © by Tienzen (Jeh-Tween) Gong
原文见:https://tienzengong.wordpress.com/2014/10/11/intelligent-evolution/

Darwin’s theory drove off the ‘Divine story’ in the Christian Genesis which is indeed a total nonsense. In recent years, those fundamentalist Christian (FC) used an ‘intelligent design’ story to replace the creationism.

For the modern biologists, they ‘constructed’ modern evolutionary synthesis (MES). Then, all new discoveries (selfish-genes,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s, genetic assimilation, the Hardy–Weinberg principle, Hox genes, punctuated equilibrium, etc.) are packed into this MES. That is, any word (such as, intelligence) used by FC is a no-no for biologists.

While the ‘intelligent design (advocated by the “Discovery Institute”)’ is totally nonsense, the packing of some major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 newly discovered biological facts into MES is also powered by the ideology. Thus, this book is examining the science of those newly discovered biological facts and their underlying principle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is biological sphere is definitely reached by evolution, not by any divine-design. But, is this evolution solely powered by a ‘blind’ process?

If yes, then what is the mechanism for giving rise to the intelligence?

If no, is the ‘intelligence’ embedded in the laws of nature-physics? If yes, then show me. If the ‘intelligence’ is embedded in the laws of nature-physics, the evolution of biological sphere becomes the ‘expression’ of that embedded intelligence. I should first review the Darwinism proper.

Section one: Darwinism ‘proper’ consists of two parts

Part one: the current state of lives is reached via ‘evolution’, not from any strokes of Divine-creation (or divine-intelligence design).

Part two: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is ‘Nature Selection’ which encompasses the following attributes and definitions.
a. Fitness: not about the power of an individual in the population or in the ecosystem but is all about how many ‘offspring’ that it can produce. Thus, a King of an Empire will be not ‘fit’ if he has no offspring.

b. Selection: an external force which weeds out the not-fit while perpetuates the fit (having more offspring).

c. Selection unit: individual organism, not group nor species.

d. Selection pressures (challenges): disease, climate change, shift in the available food source or isolation, etc.

e. Phenotype: the complete set of observable traits that make up the structure and behavior of an organism [note: many aspects of an organism’s phenotype are not inherited; organismal phenotypes are not uniquely determined by their genotypes].

f. Phenotype variation: nature selection acts on the phenotype. Without phenotype variations, there will be no nature selection.

g. Blindness: nature selection pressure is a blind challenge, without a teleological intention.

h. Continuity and gradualism: Darwin noted in the margin of his 1844 Essay, “Better begin with this: If species really, after catastrophes, created in showers world over, my theory false.”

i. Adaptation: In Darwinism, the natural selection is ‘claimed’ to be the only known cause of adaptation, for being better ‘fit’, having more offspring. [Note: other definition (not Darwin’s) states that ‘adaptation’ is the process that makes organisms better suited to their habitat.]

j. Speciation: when the nature selection selects enough better ‘fit individuals’, the phenotype of the population could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old population. This new population could become a new species, and this is called speciation by nature selection.

In a nutshell, the Darwin-mechanism (DM) is {nature selection pressure acts on phenotype of ‘individual’ of a population gradually and leads to ‘speciation’}.

Section two: the sources of genetic variation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mutation

While the Darwinism-proper is hinged completely on the heredity (being having more offspring), Darwin did not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genetics. When the Gregor Mendel genetics was better understood in 1930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enotype and the genotype was understood with the following points.
1. The same gene could produce different phenotypes, such as the ecotype, etc.
2. The same phenotype could be produced by different genes, such as the warm blood of birds and mammals.

Thus, the phenotype of an individual is not directly connected to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claim that the ‘nature selection’ acts on phenotype and leads to speciation is not true. Darwin was simply ignorant about the inheritance-mechanism, and the DM is simply wrong. But some pioneers in the field of population genetics (such as J.B.S. Haldane, Sewall Wright, and Ronald Fisher) ‘claimed’ that mutation on gene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nature selection pressure, and thus ‘nature selection’ is still the only cause for adaptation. This ‘claim’ became the ‘modern evolutionary synthesis’. But, the ‘modern evolutionary synthesis’ was formulated at the time that ‘molecular biology’ was not known at all.

In molecular biology, the gene-mutations are mostly caused by the gene-dynamics, not by ‘nature-selection-pressure’, and the following is the list of gene-mutation mechanisms.

A. Spontaneous mutations (molecular decay), random mutations arise spontaneously; stochastic and typically occur randomly across genes.

B. Mutations due to error prone replication by-pass of naturally occurring DNA damage (also called error prone translesion synthesis: errors in DNA replication, duplications, insertions, deletions, inversions, and translocations). But, DNA repair mechanisms are able to mend most changes before they become permanent mutations, and many organisms have mechanisms for eliminating otherwise-permanently mutated somatic cells.

C. Errors introduced during DNA repair, errors in the process of replication, or from the insertion or deletion of segments of DNA by mobile genetic elements.

D. Induced mutations caused by mutagens (typically caused by radiation or chemical mutagens). Scientists may also deliberately introduce mutant sequences through DNA manipulation for the sake of scientific experimentation.

E. Gene recombination can also generate particular types of mutations.

Except the induced mutation which subjects to som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ll the mutation-mechanisms above are well-defined genetic-dynamics, and they are definitely not the results of the Darwin-mechanism (blind selection).

Furthermore, most induced and spontaneous mutations are neutral and deleterious; that is, it will not lead to a better fitness for the ‘individual’ and will not be ‘selected’ by the DM. Thus, this ‘effectiveness’ of mutation on any organism can be expressed by a ‘Bio-evolution-inertia’ equation:

Bio-evolution- inertia: measured by the complexity of the organism; the more complex, the more inertia. The effectiveness of mutation (EoM) is much less for higher inertia. That is,

EoM = P/I
P, the probability of a mutation having effect on a genome.

I, the inertia. I = 1 for single cell genome. For every additional bio-mechanism above single cell (such as becoming multicellular; with differentiations; with complex organs, etc.), it increase a factor of ‘10’ for every addition complexity. So, for differentiated multicellular organism, I = 10^3. For a multicellular organism which has five internal organs, the I = 10^(3 + 5), etc.

For single cell organism, the EoM = P/1 = P
For higher level organism {with n (complexity) = 8}, EoM = P/I = P/10^8. A mutation for this organism has very little effect.

Then, for the high level organism (such as mammals) which reproduces with Meiosis process, it divides its body into two parts: the soma and the germline. In general, the mutations in the somatic cells will not directly link to the germ cells. That is, the majority of the mutations in this organism is not inheritable. So, the nature-selection-pressure of Darwin-mechanism has very little effect on this organism.

With these genetic dynamics, any claim that the ‘mutations’ can lead to Darwin-mechanism is not science. That is, most of the ‘variations’ (required for selection) are having nothing to do with the Darwin-mechanism. Again, all the known ‘speciation-mechanisms’ are in conflict with the Darwin-mechanism, such as:
One: genetic drift (with Founder effect).

Two: hybrid speciation.

Three: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s.

Four: allopatric speciation.

Five: mutations.

Six: genetic assimilation.

Section three: the global biological evolutionary forces vs the Darwin-mechanism

Then, most of newly developed evolutionary factors are in conflict with the Darwin-mechanism, such as:

First, the selfish genes (will definitely fight against the nature selection pressure).

Second, the punctuated equilibrium (definitely not gradualism).

Third, genetic assimilation: some novelties are ‘acquired’ by genes, not selected externally.

Fourth, toolbox genes (such as, the Hox genes): the expressions of gene are ‘regulated’ internally, not selected externally.

While Darwin-mechanism can explain some species/sub-species movements, there is not a single evidence to show that Darwin-mechanism is the cause of any taxonomic diverging point (not a single one, either in the fossil records or in the molecular biology). In fact, all (not a single exception) biological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do not depend on the Darwin-mechanism.

First, all organisms survive and evolve as a species, not as an individual.
One, the majority of individuals of social-insects (accounts for the half-biomass of all insects) gives up the right of reproduction. The Darwin-mechanism is simply wrong in this case. One example is the existential introduction (being wrong).

Two, all (not a single exception) sexual organisms give up the right for all ‘individuals’ to reproduce itself. The survival of the organisms is a group effort (with partners). The Darwin-mechanism is wrong again in this case. Two example is the existential generalization (being wrong again).

Three, there is a Large Number Law. For a large number population, a few great individuals will have no power to change the ‘average’ of a population. In fact, any novelty which is shared by less than 14% (1/e^2) of the population might not have a chance to become a trait for the population. The Darwin-mechanism (selection on individual) for a large population is simply a mathematical nonsense.

Second, the entire biosphere evolves with two ‘constructions’.
On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system:
a. Biologization: converting the inorganic compounds into biological substances, mainly done by bacteria or archaeans.
b. Global oxygenation: this started with oxygen-producing bacteria and was accelerated with oxygenic photosynthesis.
c. The fungi rescue of wood crisis: restoring the greenhouse gas (stabilizing the globe temperature) and provided space and food for land animals.

It is this constructed ecosystem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all lives to survive and to evolve. And, this construction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Darwin-mechanism.

Tw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verse life-forms.
1. Started from single cell: bacteria or archaeans (rising mechanism is unknown). But, it can form a colony.

2. Multicellular organism (non-differentiated): the ubiquitous challenge for anything (such as a colony) growing in size beyond the scale of diffusion can be eased by movement of medium throughout the biofilm, such as forming a tube, etc. This follows the physics and topology totally and is absolutely nothing to do with the Darwin-mechanism (a blind selection).

3. Multicellular organism (differentiated): again, the ‘individual’ cell gives up the right to survive and to reproduce ‘alone’. It plays the game of ‘group surviving and evolution’. Although all the cells in the differentiated organism are having the identical genome, its genes have a set of dip (dual in-line package) switches, and these dip switches are turned on/off by toolbox genes (such as the Hox genes). Again, this multicellular construction (developing the dip switches and toolbox genes) has absolutely nothing to do with the Darwin-mechanism.

This diversification is done in accordance of laws of physics and topology, having nothing to do with the Darwin mechanism.

Three, the Mass Extinction: it ‘reshapes’ the ecosystem and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evolution of lives. Again, this major evolutionary force is absolutely nothing to do with the Darwin-mechanism.

I have showed a 4-lock litmus test for physics. We now know that there are 4-locks which lock this universe in ‘shape’.

Lock-one: Cabibbo angle (13.5 degrees), Weinberg angle (28.75 degrees), [(1/Alpha) = 137.0359 …]

Lock-two: Planck data (dark energy = 69.2; dark matter = 25.8; and visible matter = 4.82)

Lock-three: the pegs-lock which can only be opened by the exact pegs when they are inserted into the peg-key-holes. There are 48 peg-key-holes in this physical universe, and every peg is distinguished with a set of ‘name-codes’. The 48 matter particles form this pegs-lock.

Lock-four: {delta P x delta S > ħ} lock.

That is, anything which is not key(s) for these 4-locks cannot be a correct theory for the Nature-physics.

Of course, biology can never produce keys for these 4-locks. But, there are two biologic locks: the intelligence and the consciousness which are empirical facts as biological traits. In fact, the Nature-physics must encompass some mechanisms to give rise to these two bio-locks. Then, the valid bio-evolution also must provide the keys for these two bio-locks.

It will be a very intelligent guess that a ‘blind’ process (such as the Darwin-mechanism) will not and cannot give rise to either intelligence or consciousness. Then, there is a ‘semantic’ issue too. A selection can be made internally or externally. For an external selection, the contestants need not to have any internal choosing power while they must be different (with phenotype variations in the case of Darwin-mechanism) by defini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nal selection requires an internal choosing power (ICP), and this ICP cannot be blind. So, the surviving after an external selection is not an adaptation as it possesses the required attributes for the selection pressures before the selection. For surviving after an internal adjustment (choices), it has overcome the new challenge by ‘adapting’ it by making some choices. So, the Darwin-language that {nature selection is the only way of adaptation} is semantic wrong, totally nonsense.

Section four: the evolution of complexity vs Darwin mechanism

Again,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selection’ is that the unselected must be forced out or abandoned (that is, extinction in terms of specie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extinct species fossil records, most of them went extinct during the mass extinctions. The extinctions of Neanderthals and Denisova hominin could be caused by nature disasters, major wars or assimilated by Homo sapiens. In fact, there is not a single fossil record showing that a species went extinct because of the Darwin-mechanism (the nature-selection-pressure which acted on phenotypes of some ‘individuals’ of a population led to the extinction of a mother or a sister species). While the fossil records might not be a good measurement for this ‘selection’ issue, the unfitted bio-mechanism should be abandoned under the Darwin-mechanism. But, while the bio-mechanisms do progress step by step, none of the old steps is abandoned. The following is a brief outline.

One, single cell species (bacteria or archaeans) replicate via binary fission, the simplest ‘division’ mechanism.

Two, eukaryotes could be arisen through fusion of an archaean and an eubacterium, the simplest ‘fusion’ mechanism. [Note: while eukaryote is an evolution advancement, the prokaryotes (bacteria or archaeans) were not ‘selected out’. In fact, Eukaryotes represent only a tiny minority of all living things.]

Three, simple eukaryote replicates via mitosis (asexual) process. Again, the binary fission is not selected out.

Four, meiosis process could be evolved from mitosis. Yet, mitosis is not only not selected out but is kept in all sexual species.

Furthermore, all these evolutions are having nothing to do with the Darwin-mechanism (the nature-selection-pressure which acted on the phenotypes of some ‘individuals’ of a population). Each one of these processes is the results of physics laws, topology and economics (cost and redundancy).

Binary fission (tearing self-apart) is by all means an entity (self) killer, but it increases the chance of survival of ‘species’. Mitosis doubles itself in biomass before tears itself apart, and this process not only increases the ‘chance’ of species survival but increases the biomass for the species. Meiosis divides its ‘information’ into four parts, that is, the life-information of a species will not be placed in one basket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preservation of its life-information). This is also a great strategy to fend off the hackers and keep its life-information secure. Thus, for facultative sex species, it replicates asexually (with mitosis) in general but turns into sexual reproduction (meiosis) during ‘stressful’ situation.

So, the survival of the species is enhanced with three evolutionary advancement.
1. Increase the ‘number’.
2. Increase the ‘biomass’.
3. Preserve and secure the ‘life-informa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se bio-mechanisms shows the following points:
a. The evolution ‘unit’ is species, not individual.

b. The ‘end objective’ for the evolution is to preserve and to secure the ‘life-information’ of the species.

c. The ‘highest and best’ mechanism for reaching this end is the meiosis process (sex-mechanism). [Note: the sex-mechanism forces every ‘individual’ of the species giving up the right to replicate itself. Every ‘individual’ needs a ‘partner’ from the species in order to produce its offspring.]

Processing ‘information’ is intelligence by definition. Now, all bio-mechanisms (generating variations,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s of genes, developing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structures, developing life-information preserving and security mechanisms, etc.) are done with ‘well-defined’ genetic dynamics, not caused by any ‘blind’ external selection. These well-defined mechanisms are ‘adapted’ (chosen) by organisms. The blind external pressures are at best acting as ‘challenges’ to these organisms. That is, the evolution force in biology is ‘intelligence’, not an external blind selection.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is is available at http://sexevolution.wikia.com/wiki/Sexevolution_Wiki .

Section five: conclusion

One, the genetic variations of a species (required for evolution) are produced by a set well-defined genetic dynamics (genetic drift (with Founder effect); hybrid speciation;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s; allopatric speciation; mutations; genetic assimilation, the Hardy–Weinberg principle, etc.), not by any external blind selection.

Two, the major global evolution stages (Biologization; Global oxygenation; The fungi rescue of wood crisis; etc.) are done at inter-species levels, not by any external blind selection.

Three, the major developments of morphological structures {single cell; multicellular (un-differentiated); multicellular (differentiated), etc.} are following the laws of physics and topology, not by any external blind selection.

Four, the major life-information preserving strategies {binary fission (increasing the ‘number’); mitosis (increasing both the number and the biomass); meiosis (increasing the number, the biomass and reducing the risk of putting all in one basket by increasing the ‘variations’)} are acts of ‘intelligence’, not by any external blind selection.

Five, all the above are done at species and inter-species level. The selection of any (or some) individuals has no effect on evolution unless the number of those selected individuals goes over a threshold (about 14% [1/e^2] of the population). Yes, this threshold can be reached easier when there is a ‘population bottleneck’. Yet, at this threshold, the genetic drift, founder’s effect and genetic assimilation become the dominant evolution forces, again not by any external blind selection (as the population bottleneck could be reached by happenstance [such as, isolation], not by any selection).

Six, at a giving environmental location, there are zillions different organisms with different phenotypes. That is, all those different phenotypes are adapting the same nature-selecting-pressure, and no phenotype was selected-out by any external blind selection.

Seven, for a high level sexual organism (such as mammal), its morphological body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somatic and the germline. The external blind pressure is in general acting on the somatic cells. The mutation of the somatic cells can often become cancerous, but this mutation is in general isolated from the germline cells. That is, the mutation of somatic cells is in general not inheritable. On the other hand, when some novelties are ‘acquired’ by the somatic cells, they could be inheritable by genetic (somatic) assimilation. There is a somatic/germline communication pathway. Yet, this mutation/acquiring distinction is a well-defined internal ‘choice’. The bad and harmful somatic mutations will not be transmitted to the germline.

Eight, while Darwin-mechanism (the nature-selection-pressure which acted on phenotypes of some ‘individuals’ of a population) could lead to a new ecotype (subspecies), there is no single taxonomic diverging point which is caused by the Darwin-mechanism (at least no single evidence [fossil or else] show it being otherwise).

With the above, it is very obvious that the Darwin-mechanism (the nature-selection-pressure which acted on phenotypes of some ‘individuals’ of a population) plays a very minimal (minimal, …, minimal, …) role in the ‘global biological evolution’. It is a wrong mechanism for describing the biological evolution. Claiming that Darwin-mechanism is the ‘major’ evolution force and the ‘only’ mechanism for adaptation is a total nonsense.

The evolutionary ‘adaptations’ are intelligent choices to perpetuate the life of species (by preserving and securing its life-information, the genome). In fact, this evolutionary process leads to the full expression of ‘intelligence’. Excluding the nature events (repeated Mass-Extinctions), the biological evolution is powered by ‘intelligence’ (increasing the number, the biomass, the security via variations, etc.). Of course, this ‘intelligence’ is not the one of Christian-intelligent-design (the teleological argument) but is embedded in the base of nature-physics laws (seehttp://www.prequark.org/Biolife.htm ).

Note, add on April 20, 2016: Darwin’s original work is a mediocre scientific work (being mostly wrong). But, the MES (modern evolutionary synthesis) which tries to elevate Darwinianism (especially the nature selection) to the status of G0d is the worst shamelessness in human history, see https://tienzengong.wordpress.com/2016/04/20/deaths-of-two-gods/ .

Note: Sean Carroll had an article “The Evolution of Evolution: Gradualism, or Punctuated Equilibrium? (http://www.preposterousuniverse.com/blog/2014/10/10/the-evolution-of-evolution-gradualism-or-punctuated-equilibrium/ ) asking “Is it [evolution theory] basically in good shape: simply requiring a natural amount of tweaking and updating over time, or is revolutionary re-thinking called for?”

Higgs Nonsense: enough is enough(希格斯波色子毫无道理)

Higgs Nonsense: enough is enough

Three years after the discovery of the new boson (with 125.4 Gev), the Higgs mechanism (elephant swims in a tar-lake) is not verified (see the article from Nigel Lockyer, Director of Fermi Lab. athttp://www.quantumdiaries.org/2014/04/24/massive-thoughts/ ).

Peter Woit (a prominent particle physicist) commented on September 28, 2015: “You need to, when possible, experimentally test an idea like the Higgs mechanism, not just believe it since it seems to be the most plausible idea. Often ideas you think are the most plausible turn out to be wrong (or only part of the story); http://www.math.columbia.edu/~woit/wordpress/?p=8002&cpage=1#comment-220120 .”

Theoretical Physicist Matt Strassler wrote (on December 15, 2015): “We are calling the new Higgs particle ‘Standard Model-like’ because we have a lot of work left to do before we can be confident that it really is the one that is present in the Standard Model. (http://profmattstrassler.com/2015/12/15/exciting-day-ahead-at-lhc/ ).

In fact, the mass of this newly discovered particle (named as Higgs boson) cannot be calculated by ALL mainstream physics models, and this is confirmed in the article {China’s Great Scientific Leap Forward, [on Sept. 24, 2015, by DAVID J. GROSS (Nobel Laureate in physics) and EDWARD WITTEN (recipient of the U.S.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They wrote: “But the discovery [new boson] also left many questions unanswered. These include the mass of the Higgs particle, the unification of all subatomic forces, … “,seehttp://www.wsj.com/articles/chinas-great-scientific-leap-forward-1443136976 }.

On June 22, 2015, George Johnson (The New York Times) wrote, “… Other values, like the mass of the Higgs, or the strength of the force that binds together the cores of atoms, appear to be just as finely tuned. Bump the dials just barely, and nothing like our universe could exist.”

Johnson is in fact referring to the Higgs boson mass which was not calculable with any mainstream models. Thus, the search (for it) was from 104 Gev all the way to 800 Gev before its discovery. Six months before the announcement, Gordon Kane and collaborators (by having some inside information) used some special assumptions to get the Higgs mass to be between 105 and 129 GeV. The following is the pictograph-scheme for the neutron decay in the Standard Model.

 

 

 There are three steps in this model.

Step 1, d to u transformation, a flavor change.

Step 2, this flavor change is derived by a W (-) particle, weak current.

Step 3, W (-) decays into e (-) and e-neutrino.

Then, what is the source of this {flavor change/weak current)? The answer was the ‘Higgs mechanism”, which can house a ‘Higgs boson’.

However, this wild goose answer does not provide any way of calculating that goose’s mass. A new boson’s mass was measured, without any theoretical base. And, it is still the case even after the discovery. Gordon Kane’s work is not legitimate as a true scien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neutron decay is explained with a total different mechanism, see the scheme (from page 20, Super Unified Theory, US copyright TX 1-323-231, issued on April 18, 1984) below.

 

 

In this process (mechanism), it consists of also three steps.

S1, neutron interacts with the external vacuum (space-time) first to form a 5-quark blob, a particle/space-time mixing.

S2, a vacuum (d, d-) is transformed into a new vacuum (u, u-), a vacuum transformation.

S3, the exchange of prequarks, W (-) like operation.

 

In this mechanism, the S2 is mediated with a vacuum boson, and its mass should be:

{Vacuum energy divided by 2} + {a push over energy (vacuum fluctuation)}

The vacuum fluctuation is selected (not measured) as 1% of the vacuum energy. And, this equation is not a prediction nor a postdiction but is the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dynamics.

If the vacuum energy is 20, then the mass of its vacuum boson will be

{20/2} + {20 x 0.01} = 10.2

As the ‘measured’ vacuum energy = 246 Gev., this vacuum boson mass must be

{246/2} + {246 x 0.01} = 123 + 2.46 = 125.46 Gev.

The above calculation has only one parameter: the vacuum energy. As a vacuum boson, its key feature is having a zero (0) spin.

{Note: the official measurement of mH (the new boson’s mass) up to now (July 4, 2015) is,

mH = 125.09 ± 0.21 (stat) ± 0.11 (syst)  GeV.

or,  mH = 125.09 ± 0.24 GeV

With the uncertainties for the vacuum energy (246 Gev) and vacuum fluctuation (1% +/- …),  the 125.46 Gev value can be refined.}

That is, the Higgs mechanism is wrong, totally nonsense, and of course there is no Higgs boson; it is a Vacuum Boson. The better detail is available athttp://profmattstrassler.com/articles-and-posts/particle-physics-basics/the-known-forces-of-nature/the-strength-of-the-known-forces/#comment-61734 .

Of course, the above explanation might not be enough to show that Higgs boson is totally wrong. Yet, we can ask a very simple question. What can Higgs boson do for nature? The answer is simply ‘nothing’. Higgs boson does no good on answering any open questions {the dark energy, the dark mass, the calculation of nature constants, the rising of mass of all particles, etc.}. On the other hand, the vacuum boson gives answers to all (see,https://tienzengong.wordpress.com/2015/04/22/dark-energydark-mass-the-silent-truth/ and

https://tienzengong.wordpress.com/2015/05/15/paul-steinhardts-remorse-popperianism-and-beauty-contest/ ).

Then, SUSY is now becoming a religion (no longer a science), as no amount of scientific evidences can kill their faith on the SUSY parousia (see,https://medium.com/@Tienzen/john-pashkow-you-have-a-very-wise-question-but-got-a-very-bad-answer-419b2cf6304d ). However, there is one more piec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sober minded people.

When a six feet tall man stands in a group of million people who have an average height of five and a half feet, it will take a lot of data to find him out from this big background. Yet, when a man of sixty feet tall in this back ground, he can be spotted with a single glance.

At LHC, the back ground data is measured with a unit of femtobarn (fb-1). LHC has done a thorough search for any particle with mass of 800 Gev, with negative result. For 1.4 TeV gluino (based on SUSY docutrine), it has no back ground issue as it is many ORDER taller than the back ground. The issue is its production rate, and it should be produced enough with 0.7 fb-1 of data (collisions).  LHC has collected about 4 femtobarn of data (with 13 Tev collision energy, about two times higher than the Run 1) on November 6, 2015, and no sign of gluino. For the sober minded people, you can sleep with peace from now on, without worrying about some SUSY ghosts which could crash down on you in your dream any more.  Yet, no one reports this to you, as most of the prominent physicists are SUSY devotees. This is an issue of honesty.

The 2015 physics Nobel on Neutrino oscillation is a good choice, but the major physics blogs did not celebrate it at all, completely silent. See,

Theoretical Physicist Matt Strassler: http://profmattstrassler.com/

Sean Carroll: http://www.preposterousuniverse.com/blog/

Peter woit: http://www.math.columbia.edu/~woit/wordpress/?p=8032  The 2015 physics Nobel was listed as 3rd item in an article of ‘This and That’.

Jester (Résonaances): http://resonaances.blogspot.com/

While the ‘Neutrino oscillation’ was a great choice for Nobel, it is a discovered FACT without any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by the mainstream physics community. Without the ability of addressing the {Higgs nonsense} issue, no one is willing to discuss the MEANING of ‘Neutrino oscillation’ anymore.

On December 15, 2015, CERN released the RUN 2 (13 Tev) data, and there is a hint about a bump around 750 Gev region. Thus far, no mainstream model is able to explain this. Yet, in the vacuum boson model, the first excited state of VACUUM (vev) sits right there. The key TEST is that {when this new bump appear, the old bump (vacuum boson or wrongly named as Higgs boson) will be reduced (if not disappear altogether). This PREDICTION is now readily testable, even with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data. See, https://tienzengong.wordpress.com/2015/12/16/can-a-new-lhc-bump-rescue-the-higgs-nonsense/ .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s the issue of QUANTUM GRAVITY (QG). Higgs mechanism can do absolutely nothing on this QG issue. On the other hand, this Vacuum Boson gives rise to QG, see https://medium.com/@Tienzen/quantum-gravity-mystery-no-more-1d1bf39ad255#.r27qw9g1t .

That is, enough is enough: the Higgs nonsense must be cut out right now. There is no chance that we can out-argue with Nature.

 

中医学的奥秘-現代科学的证明 《跨界物理学》之二

《The Myst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Scientific Validation》

李小坚  龚天任         (草稿,未完成修改)

ChinesTaiji1taiji10

引言:中医学是中国从上古时代一直到当代所建立的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产生和医治的理论和学说。这是中华民族长期实践中对人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对人体生命现象和人体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理性认识和系统化的知识。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定义: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事实上,中医学理论远比以上定义更为宽广、深刻、全面、精确。

中医作为独具特色的一门古老医学,正经受着时代的激烈冲击,当今我们国家有几个西方科学的卫道士,无知的所谓的反伪科学斗士,多次在媒体向公众宣称,中医是伪科学!无论拥戴还是诋毁,很多人还是缺乏对中医真相的认知。只有当我们从统一宇宙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医学时,才可以真正领会到中医学理论的奥妙,事实上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比想象中的古代先贤更伟大、更神圣。本文让我们真正明白中医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中医学不仅是真正的超越时代的古代人体科学,还是现代科学意义上超越西方医学的人体科学!

Part one: Introduction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view of modern science

第一部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认识中医

一、中医理论是在中国古人对宇宙世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人体科学体系。

中医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一个领域。而中国古代科学最主要的理论是易经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在我们的《跨界物理学》之一:《易经》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与现代物理学 中,我们已经论证了中国古代的易经宇宙观、世界观是人类5000年来的最高成就,中国的太极八卦、阴阳五行是人类古代版本的唯一正确的宇宙模型。中医学理论就是在中国传统宇宙观、世界观及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采用易经太极、阴阳五行、虚实寒热、气血正邪等辩证思想方法和整体综合思维建立起来的医学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篇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同时,中医学用金、木、水、火、土五个基本元素代表人体五藏,并以相生相克的关系指导临床实践和总结医学知识。

chineswuxing0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五行相生,就是事物的发生和成长;五行相克,就是维持事物间的反向协调关系。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辅相成,形成相互制约或制化,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如果这些制约关系过度与不及,中医学还有更加细微的调整方法:五行相乘、五行相侮规则。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理)变化。而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按相生规则的顺序进行“反克”。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可以五行进行分类归属,在诊断疾病时,就可以用望闻问切所得来的资料,用五行的归类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这完全是堪比当代控制理论的人体机能动态调节与精确控制。

中医学在易经阴阳思想指导下,阴阳两分,三才六爻,四象八卦的时空结果下,以五行为中心,将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wuxingsystem

中医学特别注重人体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有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包容互补、形神合一,整体调整和心身和谐等核心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和古代文化紧密联系。形成了中医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神,经络穴位等重要理论概念。这些概念用以指导人体健康与养生防病的中医临床医疗实践,从而形成了具有整体性、普适性、精密性和正确性的中国特色的中医学理论。

因此,在古代自然哲学的指导下,中医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不断丰富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古代自然哲学。而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医学与古代哲学思想的融合,成为医学与哲学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典范。

中医学理论具有5000年不间断的医学实践发展和传承,博大精深

中医学理论是一门极其宏观整体却又非常精密细致的人体科学,运用系统思维和整体方法论对人体科学的全面把握。如果我们对中医学理论体系进行全面整理与系统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中医学文明与中国古代科学、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密切联系,中医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医学对世界医学发展也有着越来越重要意义。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对人类生老病死的生命活动及其调控规律、原理、法则的理性认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生命做试验,并且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了人体科学。中医学理论历经了长期历史积淀,形成了浩大而繁复的知识体系。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丰富的知识宝库构建了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中医学积累了三大知识宝库: [12]

第一大知识宝库是建立了人体生命过程中各种外在的生命特征和生命状态与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人体外部生命状态,进一步判断人们当时无法直接看到的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信息,为中医学的人体疾病诊断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中医学通过“望闻问切”,系统全面地收集人体生命的外在表象,然后将这些表象分类归纳转化为人体内部器官的状态信息,对人体整体的生命体系做出了评估,为下一步中医学的治疗提供了依据。中国人在中医学研究中,采用上述研究方法,在人类认识领域中超前地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研究多参数非线性的极其复杂体系的科学研究方法,人类智能集成的辨识方法。

第二大中医学知识宝库是中药体系,目前记载的天然药物达几千种,而且对每种药物的药性,如寒热特性;对人体的毒性,服药后在人体内的代谢走向(即归经),能治何种病症和效果,药物的合理用量范围,用药方法,以及药物产地和加工保存的方法等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天然的、环保的、低碳的、廉价的能治疗人体各种疾病的药物体系。

特别是对应于第一大知识宝库,这些中药的配伍构成医治人体疾病的中医药方,是中国的古代积累的宝贵财富,无形资产,无价之宝。这是中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科学文化宝贵遗产。

第三大中医学知识宝库是经络体系。经过了几千年,中国古人用敲打、石头压、针刺、按摩、火烤等各种物理方法从人体外部,对人体皮肤表面的各个地方加以刺激,达到治疗各种病症的目的,在实践中逐步发现某些点与其他点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些联系点随着实践逐渐增加,又经过几亿中国人上千年的实践,终于形成了一个人体经络体系。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根据各个点刺激后,能治疗的人体生命外在疾病表现,更进一步联系与人体内部器官之间的关系,最后将人体经络体系与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联系起来,形成利用各种物理刺激方法从人体外部诊断治疗人体各种疾病的中医学经络治疗知识工程体系。

中医学居然包含如此巨大的知识工程体系,中国古人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才能取得如此巨大成果。中医学包含着中国人令其他民族无法跨越的理论高度和空前绝后的超前智慧!中国人把中医学的三大知识宝库,贡献给全人类医学事业,将会对全人类健康做出非常伟大的贡献!

三、中医理论超越解剖学,是活生生的生命科学理论

3.1古代中医的解剖学

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的科学,人体内脏的位置、功能及相互关联,这些都要通过解剖学来得到。一般的规律是:解剖学越发达,对人体生命的认识越丰富越准确,所建立的医学也就越高明。这种解剖分析方法,已经能够深入到了分子水平,自然就会出现基因医学。

中国古代中医学,是否相应也有丰富的解剖学知识呢?在中国悠久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人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人体的解剖知识。中国古代不但对人体解构了如指掌,其准确细微程度与当代的解剖学技术不相上下。中国古人不但早就知道了心的确切形状,还知道心与血液循环有关,并有几条血管出入心脏,故有“心有七窍”“心有四支”的说法。

《灵枢·经脉》曰:“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气之多少,十二经络多血少气,皆有大数。”

《中国远古开颅术》是我国首部专门研究古代人类开颅术的专著,所考察研究的材料真实可靠,有明确的考古地点和考古文化,及精确的碳十四测定年代,是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的文献。该书重点对中国境内迄今发现的古代人类开颅术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这一研究对揭示中国古代人类开颅术这一古老的文化之谜提供了实物证据,证明了古代中国对人体解剖学的精确高超的水平。对中国考古学、人类学、医学史特别是脑神经外科手术史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古代的“神医”还有许多传说,如黄帝手下一个叫俞跗的名医,就可以依据五脏腧穴割裂皮肤,解开肌肉,将人体的经脉调理顺畅,还能打开颅骨治疗里面的疾病,甚至可以冶炼病人的精气;当时还有另一位名医叫伯高,也是一位解剖高手,他曾仔细测量过人体各部位骨骼的标准尺寸,并以此计算经脉的长短,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向黄帝详细讲述了人体各消化器官的大小、长短、部位和容量,他提到的消化道与食道长度的比例数同现代解剖学得出的结论基本相等。

3.2超越解剖学的生命理論

 

中国古代有如此发达的解剖学,按理说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医学理论应该比西医解剖学更加精深而合情合理。但怪就怪在,我们的祖先居然将自己已有的高度发达的解剖医学知识弃而不用,而所建起来的医学体系竟与解剖学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一、中医人体脏位与解剖学不相符。如中医中的“六腑”之一的“三焦”更是在解剖刀下无处寻觅,用尽了X光、CT、彩超等方法仍然找不到半点踪影。

第二、中医脏器间的联系与解剖学不相符。中医的各脏器是一张相互关联的大网,因此其脏器功能比解剖学大得多,如在解剖学中心与肾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医则说“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第三、解剖学无法证实中医的人体组织结构。中医有着解剖学无法证实的人体组织,如中医经络遍布人的全身,联接着全身各个穴位,主宰人体生命状态。但如此重要的生命组织在解剖学上却很难找到踪迹,西方科学家花了大力气,想尽办法,终于相信了经络是确实存在的,但就是无法找到实证。

第四、解剖学无法证明中医的人体能量形式。解剖学证实,人体需要从饮食中获取能量,而且可以通过科学技术识别这些能量的化学形式,如维生素、蛋白质等;而中医说人体需要精与气,而精与气并不是我们所知的任何东西,如气绝不是我们每天所呼吸的空气,而是一种我们所不知道的能量形式,但用解剖学方法无法证实它的存在。

由上所述,可以肯定的说:中医不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医学。正是这个事实令人不可思议,中国古代若真有那么发达的解剖学知识,中医却为什么不是建立在实体解剖基础上的呢?传统研究就这个问题作出的解释是:通过观察,认为大到天体运行、气候寒暑、地域方位对人体的影响,小到情志喜怒、饮食寒温、劳逸动静给人体带来的变化,不需要解剖,古人从活生生的人体的细致观察中总结出了中医学。

如果我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固有思维的结论。中医不以解剖生理系统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恰恰说明中医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人体解剖生理系统,而是另一个更重要的系统。

这个系统肯定是超越解剖学的比那一堆死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经还要重要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具有具像与藏像的二像特征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人体活动的活生生的精、气、神动态系统,以及与之并存的控制这个精气神系统的经络系统。

我们将近一步展示中医经络系統的發現,中医学具象与藏象概念的癹展,以及中医学采用 ‘昜經-五行’ 的対稱理論為其根本,發展了天人合一的 ‘精、气、神’ 生命系统。

四、中医学具有东方科学那种具象与藏象二象神秘性

中国的古代科学哲学太极八卦、与阴阳五行,采用可视化的太极八卦图谱,以及具象化的金、木、水、火、土元素表示宇宙万物的关系,同时,又有一套卦辞、系辞进行抽象化的解释。我们的祖先所建立起来的科学哲学系统采用就是这样二元模式:在具象化模型下,进行抽象化的思维。

中医源自发达的史前文明?中医比西医更逼近生命本质?横跨千年的对话,谁能告诉我们中国古人超越人类智慧水平达到顶点的中医真相?在全世界所有的文明成就中,中医学是揭示人类生命奥秘真相的终极之门。

《黄帝内经》,提出了一整套的人体科学的理论框架:人类的躯体,解剖结构只是人体科学工具及载体。中医学的基础内容,是面对人体科学,总结出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这个具象模型。中医学的核心问题面对这个具象模型,如何解释生命的各种现象及其病理医治,如气血运行,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精、气、神等。而后者是一个抽象的无形的系统,即藏象模型。

《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者何?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里,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所处,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魄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阴,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味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这是中医关于藏象的完整记载。

中医学理论原则上是一套关于具象和藏象两个系统的关联医学,通过使两个系统相互协调,达到人体的健康平衡。

因此,整个中医学体系论述了这两个系统的关系:五脏六腑具象模型与精、气、神藏象模型的关系。而后者是主宰我们身体的控制结构,其功能十分强大。它不仅控制着我们的具象模型,它实实在在控制着我们身体的器官系统和精神系统。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如此伟大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宇宙世界以及我们人类自己的身体。

五、中医学的精气神系统,中国古人创造高度抽象中医学思维模式

(本节论证精气神的思维模式,尚未彻底完成修改)

taiji11

中医与《易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受《易经》的据象数符号模式启发而建立起的一整套“思维模型”医学,包括藏象模型、经络模型、气血模型等,但模型不等于原型,它是建立在事物之间的统一性、相似性基础之上的,是人类思维的科学抽象与理论概括的反应。

这个“思维模型”理论表现了对中国古代存在高度发达医学技术的科学化的定性与定量的表达。

taiji12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精的来源有二,一为先天之精。它与生俱来,禀受于先天,为生命的原物质。二是后天之精,是饮食水谷化生之精微。后天之精可养先天之精,因此,生命得以成长壮大。可见,后天之精具有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对生命物质的定义完全可以理解为中医中的“精”。生命物质的定义是:构成生命机体诸组织,并保证生命旺盛活力的各种物质成分和营养成分。构成新生婴儿机体的生命物质是先天之精,与遗传基因相关,它由父母所受,与生俱来;婴儿出生之后,在成长、发育及尔后一生的休养生息中,所需的营养物质,是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各种营养物质,由水谷转化而来,胃、肠是将饮食转化为营养物质的关键脏器。由胃、肠产生的“精”——营养物质,既是生命物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还是生命机体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所以中医说“精”具有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没有后天的营养物质——后天之精,对生命机体——先天之精的滋养,生命机体就不可能发育成长,故中医说后天之精养先天之精。中医的物质论——“精”,与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中的“生命物质”,在定义上有了较好的统一。

按照中医的定义,“气”包含在“精”的广泛含义之中,因此,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气”亦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与此同时,中医又认为“气”是脏腑组织器官的活动功能。“气”像“精”一样,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源于父母,名曰元气(原气),后天之气得于自然之气与饮食水谷精微之气。气的功能主要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

中医对“气”的理解与现代科学物质论认识相去较远。“气”既是物质,就不能是脏腑的功能,物质与功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从中医理论中“气”与“精”的关系看,精是气之母,气依托于“精”,有“精”才有“气”。气行畅通,人体健康这层意思表明,“气”应理解为物质“精”的活力。但“精”在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中对应理解为生命物质,因此“气”在现代科学中应是生命物质的活力。就这一层面理解,气与阳又有相同的含义。这也正好符合中医的思想体系。中医说,“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血液循环、津液输布均起激发和推动作用,这正是生命物质活力的功能,补气就是补生命物质的活力。气功中的运气就是通过思维的电磁作用(神经电流)激发经络中生命物质的活力,使其运行畅通。生命细胞的活力越强,人体的生长发育、血液循环、津液输布自然也强;生命细胞的活力降低,则“气”的推动力减弱,自然出现脏腑功能降低,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血行不畅,水液滞留等多种病理变化。这就是现代科学对“气”的推动作用的理解。气的推动作用与我们定义的生命驱动力相关。

“气”的温煦作用可以用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去解释。如果“气”被看作生命物质的活力,与物质的热运动直接相关,而物质的热运动正是人体体温产生的根本原因。中医所说的“气虚”即是生命物质(细胞)活力降低,从而使热量减少,温煦作用降低,脏腑功能减弱,血液循环不畅,津液输布与代谢滞缓等表现出来的症状。临床表现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瘀血、水肿等症状。所以我们说“补气”就是补生命物质的活力,就是通过药物让生命物质的活力增强。

“气”是生命细胞的活力,“气”盛则是生命细胞活力旺盛。生命细胞活力旺盛,则防御外邪的能力就强。如果外邪从体表入侵,体表生命细胞活力旺盛,不易受到侵害,则外邪御于体表,否则外邪就会由体表侵入,并深入到体内,影响体内深层生命细胞的活动机能。中医常说体内正气与邪气之争,实际上是体内生命细胞保持正常活力与外邪破坏正常活力之争。人体显然有保持生命细胞正常活力的机能,所以中医认为不管邪气潜于体表何种部位,总有正气与邪气相争,并战而胜之。让生命物质保持正常活力和相对有序的运动状态,是人体自身的一种本能。

把生命细胞的活力理解为中医的“气”,“气”的固摄作用也能得到现代科学的解释。固摄,主要是对血液、津液等的运行、代谢过程的维护调节作用,防止其流失。生命细胞的活力正常或旺盛,就能使身体各组织代谢机能正常运行,体现整体生命力旺盛。前者是微观机制,后者是宏观表现,微观与宏观统一。把生命物质的活力理解为“气”,气的气化作用可以得到合理解释。所谓“气化”即生命物质活力的转化。人体代谢过程旺盛,则生命物质间运动的转换也就正常,从而保证了生命物质运动的活力,保证了人体的健康。

中医对精、气、津液、血液四者的关系,可以用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加以说明。

精化气——精是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里的生命物质,气则是该理论中生命物质(细胞等)的活力,生命物质的活力由生命物质的运动状态来体现,所以说精化气,没有精就没有气。气生精——生命物质(细胞等)的活力反过来又可帮助人体对生命物质的摄取和生成代谢。如果生命物质的活力不足,生命机体各脏腑器官活力不够,显然有碍于人体对生命物质的摄取和生成,所以有气生精。

气生津、行津、摄津——津本来就是精的一部分,津也是由生命物质构成。气生津与气生精的现代解释相同。气行津是说,生命细胞的活力能帮助津液运行。活力不足,津液的运行自然不足。或反过来说,津液运行不畅是生命细胞活力不够的表现,因此也可以说津载气。也就是说津液运行本身就体现了人体细胞的活力。

血为气母,气为血帅与精气关系的理解相同。因为从广义看,血本来就包含在精之中。血作为由生命物质构成的细胞,没有血细胞,哪有血细胞的活力?所以血为气之母。没有血细胞的活力,也就没有生命物质的活力,血细胞的活力旺盛,又可引导血行畅通,因此气为血之帅。

总之,中医精、气、血、津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做出相应的解释。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神是脑物质细微精深的结构和脑的功能活动。狭义的神为心神,藏于心;广义的神,藏于脑。广义的神既包括心神,还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内容。脑神是各神之首,精神、意识、思维、知觉都是在脑神的作用下产生的;心神、肝魂、肺魄、肾志、脾意亦在脑神的作用下,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关节的活动,皮肤的感觉,眼、耳、鼻、舌的作用同样都离不开脑神。

中医认为“神”可以调节人体形体的动与静,精神的兴奋与抑制,情绪的喜、怒、哀、乐、爱、恶,个性的刚与柔、静与噪,身体的屈与伸等等。这是“神”的调节与控制功能。中医还认为神可调节阴阳,而阴、阳在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中,被看做是生命物质运动对最佳有序状态的偏离。调节阴阳,即调节生命物质运动对最佳有序状态的偏离。气功中的“调神”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让生命物质运动处于最佳自稳态,保证身体健康。所以气功家认为养神才能养形,调神是练功的核心。

关于神的物质结构,中医传统基础理论认为,脑神的物质基础是“精”。“精”是我们定义的生命物质,而生命物质当然包括构成神经细胞的各种物质与营养成分,故脑神的物质基础是精。传统中医还认为,“神由先天之精生成,当胚胎形成之际,脑髓随之生成,生命之神即已产生和存在。”这正是脑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医认为,形体生成之后,神赖后天水谷精微营养而成长,神的生长发育源于后天水谷精微。中医是通过宏观整体观察并在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缺乏解剖学的依据是中医的一个特点。中医现代化的任务之一,就是把缺少现代科学与现代生理解剖学依据的模糊论述,从运动观视角,用现代科学知识调整过来。在比较研究中,中医“神”的构成和功能显然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系统有本质内在联系,或者说中医的“神”主要是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系统”。中医有时也把“神”理解为“精神状态”。因为它与生命的活力有关,因此可归结为“气”的范畴。中医的气与神就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

精、气、神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面对精、气、神的现代科学剖析只是引玉之砖,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与推敲,尤其是与基因遗传物质相联系,还会有更广阔的认识天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精、气、神的现代科学的基本界定。“精”是生命物质,“气”是生命物质的活力,“神”主要是人体的神经系统。由于中医是一门用朴素自然哲学指导的应用科学,因此在其理论体系中,有许多是由行医经验推测出来的东西,有些完全是经验的总结。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建构任务仍然是艰巨的,但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在中医的天文背景中,除了考虑大的宇宙星系外,地球周边的天体也格外被注意。原因有二:第一、宇宙中的任何物体,无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可吸取、截留、保存、再释放宇宙精气,其中尤其是月亮与太阳对人类影响最大。第二、宇宙中最基本的力量为引力,一切天体都要受引力支配,由宇宙粒子构成的宇宙精气也不例外,地球周边的天体由于运行周期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引力的复合作用也从两个方面影响着地球和人类。

人类则有一种特殊的功能,能够从地表物中提取出它们所截留的微弱的宇宙之精,转化为人体系统所需的能量。这正是中医理论的源泉,天下之物皆可入药。

引入“神”的概念,主要有如下含义:第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日:“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谓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即神明。第二,指生命活动的主宰。《灵枢·天年》日:“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说明神是决定生命存亡的关键,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只有具备了“神”,才能发育成为有生命的人。种主宰生命的“神”,一旦失常,便会影响生命活动。甚至导致生命机能的丧失,所以,《素问·玉版论要》日:“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第三,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象。“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神机运动,可通过外部征象表现出来,凡视听言动、形色舌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都是神的具体体现,故中医学将生命活动的外部征象,即信息反映,亦称作“神”,并据此判断生命机能的得失存亡,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又日:“理色脉而通神明。”第四,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日神。”说明人对外界事物的体察、领悟、见地、把握、理解等意识思维过程皆属于神的内容之一。

以上关于“神”的四种含义,前者属于哲学范畴。后三者又相互关联,可分不可离。神居内则为生命活动的主宰,现于外则为生命活动的征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为强调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特征而分化出来的,其意义可涵盖于“主宰”、“征象”之神中。因此,《内经》中人之“神”的三个含义实为三位一体。

精气神的关系:精、气、神分别代表着生命活动的本原及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动力及能量运动、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外在征象。在生命活动中,精气神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其中,精主静而内守,气与神动而外运,故精与气、精与神之间存在着阴阳既对立,又互根互用的辨证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化生精。”“气归精”,谓气的运动变化是化生精的动力源泉;“精归化”即精是气化的物质基础;“精食气”。是说精能供给气化功能的需要,与“精归化”类同;“化生精”,指气化活动过程中可产生新的阴精,意同“气归精”。可知,精与气之间的阴阳互根关系,具体体现为精是气的物质基础,气是精的功能表现。

阴阳之气运动变化,达到协调,神的主宰作用及其外在征象便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因此,《素问·六节藏象论》日:“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是体内正常的生理物质及现象,其运动变化也要受神的调节和控制,《素问·上古天真论》日:“恬炎虚无,真气从之”。肯定了神安与气顺的必然联系。

综上所述,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可总结为:精能化气、生神,是气与神的物质基础;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气能生精、化神,气足则精盈,精盈则神明;神能驭气、统精,神明则气畅,气畅则精固。三者协调统一,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如汪绮石《理虚元鉴.心肾不交论》所曰:“以先天生成之体质论,则精气生,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治之原不相离。”

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神分藏于五脏,即神、魂、魄、意、志,如《素问·宣明五气》日:“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神统归于心,即为全身之主宰。

精气神着重于生命基本要素的阐发,五脏是对生命整体功能系统的概括,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因此,精气神是五脏系统的功能保障,而五脏系统是精气神发挥作用的场所及载体。

由此,我们推断我们人类未来的命运在于凝聚我们人类的精气神,并将宇宙的精气神溶于我们的身体。例如,如果我们的肺被改造成直接呼吸火星的大气,我们很有可能从地球生物进化成宇宙生物,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是火星人来地球,而是地球人到火星去生活,这纯粹是科学幻想,或猜测臆想,未经证实。

六、中医经络学说的正确性

中医经络的起源一直是一个谜,中国古人是如何发现经络并创造出经络学,以及经络在人体中的运行规律,这就是人体经络之谜。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之一。但是,从西方解剖学却看不见它的踪影。近十年来,在中国医学研究所发表的关于人体经络的教材中,有这样的说法:

1、人体经络,的确,解剖学看不见。

2、人体经络是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和方法。

人体经络学说是中国数千年的医学实践证明和千千万万成功案例所支持的学说。当一个概念有如此多成功案例,并且重复了几千年以上不断使用,认真考察这些方法和道理发现,这是一个科学意义上的真理,而不可能是一个巫术。虽然它没有使用现代科学术语和科学方法,它也绝对不能被认定为伪科学!

我们将在本文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中医经络理论的基本结构及其科学原理。

总之,中医经络学说及其针灸方法就是一种人体精准的物理学动态调整方法。人体经络结构就像一架超高档的钢琴,其琴弦的精准调校才有可能发挥高超的音质,而身体的精气神运动才能让这台钢琴的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我们对自己身体这部精密的乐器必须加以爱护,还要学会调校,我们作为演奏师才可能演奏出不朽的作品。

中医学相信人体也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用当今科学来解释,人体气血的活动和质量都受外界自然地气候、日照、月亮、地势、电磁场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人体必须接受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的控制,人体与自然风水一样都必须接受自然的制约,我们不能违反大自然的客观准则。我们应该营造简朴、舒适、高雅、明快的健康环境,让自己的身体与大自然密切沟通,拥抱大自然,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演奏出自己的生命辉煌的乐章。

Part two: some issues of current concern

第二部分: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

一、中医经络学说的科学性

中医学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二千年多前就已经成熟。从那以后各朝各代都有所进步,但没有革命性大的进步了。中医还保留着某些原始的概念和方法,这些传统的保持非常有意义。因为,这些原始的方法,更为有效。即使对现代意义的疾病,如疟疾,青蒿这种植物方子在古法就有记载,依此提炼的青蒿素治疗了千千万万的疟疾,因此,涂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就不奇怪了。2003年非典期间,对新出现的非典病毒,没有抗生素能有效杀死非典病毒。而清热解毒这些中医古法依然有效。中医药对赢得这场战役是有功的。

所以,在中国的医学学说中,对细菌和病毒没有丝毫的了解。中国医学策略是加强身体防御系统,抵御外部邪恶的一切。即中医学的内在机制是扶正抗邪。它的前提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定能清除所有外部的邪恶。这一战略的前提下,古代中国人发现了身体如何运作的规律,并用于强身健体和医治疾病。这项研究的结果是人体经络学说。
在进一步阐述中医理论之前,先做一个中西医的比较。西医发现了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后,针对性地使用一个银弹杀死它们。但是,几乎所有的银弹会杀死很多无辜的旁观者。我们都知道每一种药物的副作用。因此,每一个疾病的医治,我们肯定会得到相应的副作用伤害我们的身体。另一方面,中医的战略并不真正在乎这种外部邪恶的本质是什么,过去由于技术条件无法确切知道外部侵入是什么,只是加强自身薄弱环节,加强身体中损坏的部分防御栅栏。这样,每一次的治疗恢复都会变得更好,因为,所有的破坏的栅栏都经过了修补。

现在大多数美国人都已经相信针灸了。但是,他们只认为它是一种昂贵的阿司匹林。当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失败,他们把针灸作为最后的止痛药。西方医疗机构仍然不知道为什么针灸会起作用,而针灸的成功不仅是无可辩驳,而且其效果往往不可想象。

所以,在美国针灸是允许的,但不谈论或讨论。而针灸的理论基础和唯一支柱是人体经络学说。后者是如何起作用的原理性机制超越了这些西方机构的把握。例如《金针诀》:「教君一个诀,转头看脉穴,譬如人手间,上有寸关尺,脉在彼下动,如何可易识,要知脉来处,内有一线血,针着脉络时,一身应呼吸,裁穴亦如斯,请君细寻脉」。这些是西方人是摸不着头脑的。

针灸只是经络学说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甚至没有百分之一的范围。然而,我们不能责怪西方医疗机构失职。他们只相信眼见为实的效果,况且中国现代也承认经络是看不见的。如果人体经络是隐形的,经络学说怎么能成为一门科学呢?

古代的中国人很可能是通过人体解剖工作发展了经络学说。

中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12章(经络)卷2(灵体)中写道:“我们不知道天空是多么的高,我们不知道地球是多么的宽广。对于经络,当一个人活着,我们可以按照经络线来衡量它。当我们解剖一具尸体,我们可以看到它存在”。但为什么今天我们承认经络是看不见的?因为,现代中国人只知道今天的西方解剖学。而中国古人在解剖学上有不同的观点,它用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角度和方法来分析。

在对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之前,我们先简要地讨论经络学说是什么。

1、人体有12条基本的经络。每一个经络开始于手指或脚趾的尖端。这是关键,一切的关键。对于双手,三条经络沿着手掌内侧为阴,并身体进入内部,三经络循回向外为阳。每一条阴经络都进入人体,主要是与一个器官进行交互作用,而且还连着另一个器官发生相对较弱的反应。每一个阳经与阴经相似,但每一个经络都往头上走。手有三阴三阳经,足也有三阴三阳,共十二经。

2、人体有8条奇经,不是从指尖或脚趾开始。

3、人体的8条奇经,以非常复杂的方式连接12条基本的经络。

4、沿着每条经络有多个节点–穴位,每条经络都有15个跳跃点。

5、通过这些节点可以调节器官的功能。

这就是经络学说,就这么简单。现在,我们知道经络是什么了。我们用针刺扎伤节点,相应就有不同的反应。然而,当我们打开这些节点穴位时,我们什么也看不见。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穴位和在它旁边的组织之间有任何差异。这就是看不见的经络组织。

  • 以12条基本经络为纽带,将人体内部器官弯曲包裹。
  • 以8条奇经络,与12条基本经络交叉和相互交织。
  • 以15个的跳跃,将这二十条(12+8)经络联系在一起。

以上(12,8,15)经络交联形成一个人体内部器官活体笼箱。如果没有这个经络的笼子,那些内部的器官只是一堆堆死肉。这个经络系统有三个子系统。

1、肌肉系统,与某些经络系统平行。

2、神经系统,与其中的一些经络系统平行。

3、公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

注1: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通过胸导管和静脉系统连接,形成一个身体的公路系统。

注2:经络系统其实与肌肉组织是有物质关联的,有一种隔膜样的物质传导体液和能量与张力,这种组织只有在生命活体机体中起作用。

现在,我们能够对西方解剖学与中国人体经络学说之间进行比较了。

1、对于西方,解剖学就像打开一个盒子,找出里面的盒子里是什么。即白箱分析方法,其重点放在箱子里的物品,分析这些物品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西方解剖学发现的骨头、骨干和骨架支持的软组织,组织器官和神经血管各部分。西方解剖学是关于尸体的知识。

2、而中国经络学说,把重点放在盒子的构建上。经络学说认为,骨头、器官、组织和器官都是松散的物品,需要被装进箱子以形成一个活生生的身体。中国古人采用了黑箱建模方法,即采用外部刺激观测人体系统的反应建立人体机能模型,并且研究如何调节这个盒子把内部物品捆绑好,协同在一起活生生地工作。

这就是解剖学和中国经络学说的主要不同点:什么是活的身体结构和机能。这就是所有的差异。

因此,一个活生生的机体的力量有多好,有多强大,完全取决于它的包装有多好。如果是装得太松,它摇晃,它需要紧缩。如果太紧了,就是太紧张了,需要放松。

幸运的是,每一条经络都有开放两端的弯曲形式。在这些关节点上可以调节一个经络上的各点的拉力。这个关节点叫做穴位(交叉连接点)。在经络学说中,这些交叉连接点已经被发现四、五千年了,共有365个穴位。但在一个身体里应该有多少个穴位,还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可以计算。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这是第一次对这些穴位进行理论计算:

1、每一条经络都有一个起始点,所以,共12 + 8 = 20点。

2、每一条(12条)基本经络与每一条(8条)奇经络至少有一个交点。所以,共有12×8 = 96点。

3、全部经络的每一条经络都有15个跳跃的穴位点。

所以,以上跳跃的穴位点共有:(12+8)×15 = 300 点。

因此,以上三项总计共有穴位点应该是416点。但是,人体经络理论只有365个穴位被发现。然而,有一种可能性,有一些交叉连接点(51)是重叠的。这些重叠的交叉连接点必然有更高的优势和效果的穴位。事实上,经络学说中有365个穴位之中,有50比其它穴位更有效率。现在,经络学说的结构和意义变得非常清晰。

1、经络系统是一个相互配合的弯弓系统或弓弦系统。每一个内脏器官都被至少一个单独的弯弓系统包裹着。所有的内脏器官,包括骨骼系统,都是用这种弯弓系统捆绑在一起。一个个的弯弓的张力可以通过它的交叉关节点调节。通过调节其相互配合的弯弓,可调整整个机构的状态。

2、经络系统是一个管道系统,作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都是其子系统。同样,通过调节这些穴位,可以调整这些管道系统功能。

现在已经非常明显:人体经络学说很简单,很清楚,很真实。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具有一种整体性的活生生的生命力量,是一种人体各个部分协同统一的整体性系统。古人是如何真正获得人体经络学说的,一直是一个谜,是一个不能被挑战或被重复进行的圣人大智慧。之所以,经络学说成为人类的一个伟大的奥秘,原因有两点:

1、经络系统已经被古人充分理解,没有理由去重复其工作。不相信古代人的智慧,仍然是中国人的一种罪过。

2、人体解剖工作在几千年内被禁止使用。

但是,为什么禁止人体解剖?因为,人体经络知识如何影响人体各个器官功能是令人震惊。古代中国人没有任何机会能够通过解剖一具尸体来发现这些知识。很显然,这些知识必须通过解剖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活体而获得。因此,在获得这些知识后,人体解剖工作必须被禁止。作为古代伟大的圣人,他们也许比我们聪明得多。但我们的理论只有一个目的,以消除人体经络的神秘感。经络学说不再是一个谜,而是一个古老的人体科学著作。

谈到中医医疗、抗衰老和保健,而不知道经络学说,最有可能作为一个盲人骑在一匹盲目的黑马上。

二、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

中医的长期实践是非常成功的实践,因此它的经验知识是有效的,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除了已经验证的实证案例和数据,它有一个基于易经五行的纯粹的理论框架。这个易经五行就是中国的古代版本的TOE(万物理论)。这个易经五行除了是中医和中国风水的基础外,这个易经五行也是算命的基础。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这个易经五行理论被认为是完全的胡说八道。因此,大多数中国现代科学家对该易经和五行本身被视为是非科学的胡说八道。

除了被算命学拖累,易经和五行的内部架构本身被视为不科学的理论。楊振宁博士{有中国血统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1957)}最近说(约3年前),易经是不科学的。他基于易经卦辞内容是文王任意分配指定的历史,指出这种任意分配是不科学的,至少是与波普学派可证伪论点不兼容的。因此,如果我们不能显示文王繫辭著作是科学的有效的,那么对易经和五行有效性、科学性、正确性的肯定就成为问题。然后,中医是伪科学就成为一个有效的科学声明。

的确,中医描述人体的一些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是不能用解剖科学解释或是与解剖学不兼容。此外,一个正确的理论,如果运用在一个错误的领域,仍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例如使用简单算术作为人类医学的基础,这样的应用程序的有效性就成问题。

因此,为了对抗中医是伪科学的声明,我们至少要做三件事。

(一),表明易经和五行是有效的、科学的理论。

(二),表明易经和五行在中医的应用是有效的和适当的。

(三),说明人体的中医的描述(尤其是经络学说)是一个不同于西方的观点,但仍然完全有效,事实上,比西方医学好得多。

所以,首先,我们论证易经和五行是有效的和伟大的古代科学理论。

第一,易经是第一个解决{为什么是这样的世界,而不是什么都没有? }问题的理论框架。我们在博文《为什么这个世界还存在一些什么,而不是什么都没有呢?》中解决了这个问题。请看http://www.pptv1.com/?P= 177

第二,我们表明,易经和五行是自动机,易经和五行同构于“夸克理论”。在《易经》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与现代物理学,看:http://www.pptv1.com/?P= 121

然后,我们展示了西方人如何看待和使用易经。

第三,易经是构建二进制代数的基础。二进制代数是由莱布尼茨创立(Gottfried Wilhelm:http://en.wikipedia.org/wiki/gottfried_leibniz)。

然而,莱布尼茨公开宣称,这是在研究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得到了他的二进制数系统。没有二进制代数,就不会有任何现代计算机及其衍生的数字产品(如苹果iPad等)。二进制代数就是,我们这个数字时代的数字世界的一切产品的种子。详情看: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madness-direction-part-two-binary-algebra-jeh-tween-gong

第四,围棋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最大挑战。然而,围棋是3000多年前在中国发明的,这是一个直接应用的易经原则的博弈游戏:围棋用阴阳黑白棋子,在一个均匀地分为网格的板面上,进行黑白细胞竞争生存空间的游戏。对于一般移动150步的游戏,它包含可能的配置模板超过10^170,而这个宇宙的粒子总数只有约10^90。显然,这是一个超越天文数字的复杂智能游戏。西方国家在这个古老的游戏上已经投资数十亿美元,才有谷歌ALPHGO战神人类围棋冠军令人震惊的结果。

第五,一千年前,大多数数字系统都是“非位置系统”,如罗马数字。

I 1 XXXII 32 LXIII 63 XCIV 94
II 2 XXXIII 33 LXIV 64 XCV 95
III 3 XXXIV 34 LXV 65 XCVI 96
IV 4 XXXV 35 LXVI 66 XCVII 97
V 5 XXXVI 36 LXVII 67 XCVIII 98
VI 6 XXXVII 37 LXVIII 68 XCIX 99
VII 7 XXXVIII 38 LXIX 69 C 100
VIII 8 XXXIX 39 LXX 70 DCCCXC 890

这种表达非常复杂。

而同期,古代中国,早已经是十进制表达,还有乘法计算表。

decimalXX

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乘法表在公元前305年的战国时期的就制作在了竹简上。

第六,在现代数学中,自然数是一组数字(不包括0),{ 1,2,…,9,10,11,……100,101,……}。“0”是一个在现代数学发明数字(通常归功于印度)。请看: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mputable_number但是,从规则3的表述,它明确指出,(’0’無)发明于5000多年前的中国。

第七、现代数学的最伟大的进步是不可计算数的发现(如Ω),请看:http://www.i-programmer.info/babbages-bag/1902-non-computable-numbers.html

 和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mputable_number#Non-computability_of_the_ordering

当然,在详细研究可计算的数学后,我们发现这个可计算的宇宙是数学可计算的宇宙。所以,有2个定理:

T1,每一个可计算的(函数)必须是图灵可计算的;即通过图灵计算机计算。

T2,每个图灵可计算必须算盘可计算。看,http://faculty.arts.ubc.ca/pbartha/p320gen/p320ho51.pdf。

第八,算盘是中国古代3000年前,根据易经原理所发明创造的数学运算工具。

采用十进制的算盘作为工具,相当于有了手动计算机,可以进行非常复杂的计算,包括天文计算。

suanpan1

第九,大多数人都知道在这个宇宙中还有一部分是不可计算的,这就是我们的人类心灵(爱,快乐,愤怒等)。
卡尔荣格(http://en.wikipedia.org/wiki/carl_jung)是瑞士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不仅在精神病学方面,而且在哲学、人类学、考古学、文学和宗教研究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http://www.carl-jung.net/iching.html
易经阴阳五行为现代心理学的新概念创造了2个非常重要的新概念。
1。“原型(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chetype)”这是一个通用的符号或术语,通常用于不同文化的神话故事。它具有普遍性的内容形式,渠道经验和情感。
2,“同步性(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nchronicity)”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的同时经验。这显然是因果关系无关或不可能偶然发生,而观察到一种有意义的一同出现方式。在逻辑世界中,事件往往是由原因组成的,它们也可能被其意义所归纳总结。意义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受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而不是每一个事件的相关性都需要有一个因果关系的解释。
他的这些想法是通过研究易经来预测未来,这似乎是完全不合逻辑的,但反映了心理现实。荣格没有降低这样的想法为不合逻辑,但开创了一个不合逻辑的现实的心理学新世界。
荣格认为八卦提供了最重要的一个原型,描述了一个不合逻辑的现实世界和超越科学的世界,看到http://www.carl-jung.net/iching.html。
此外,这一想法(同步性、不合逻辑的现实)也影响了量子力学作为一种不确定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模式。这一个想法,影响了沃尔夫冈和其他许多物理学家如泡利,他们开创了非局域性的概念的一元世界观和“量子纠缠”作为一个观察事实的现象。见“对量子力学的影响”。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jung。

从上述九点说明,在西方人的眼中,易经是非常宝贵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解决的问题,杨振宁博士说,易经的内容(文王繫辭)是任意的、特设的(Ad Hoc)。
易经包括两部分:
(一)、易经卦体(64卦):这些是(阴阳)两码纯’排列’,它们形成一个自动机,有许多“对称性”。
(二),易经卦体本身是纯粹的数学,没有任何的物理意义,这被称为有卦無辭(那些卦没有意义)。然后,文王繫辭是一种特设的表达方式。
难道这个文王繫辭的特设被认定为错误和非科学吗?不,文王并没有错,而事实上,这样的理论被无数次证明是科学理论。

1,群理论(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oup_theory)是一个纯数学,没有任何的物理意义。然后,有一些物理现象,就是一些特设的数据描述。

2,用一个特殊的群理论描述{ 电磁数据拟合 u(1)构成规范对称性,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roduction_to_gauge_theory },它成为电磁理论。
3,然后,SU(2)表示{李代数表示,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presentation_theory_of_SU(2) } 是用来描述质子、中子动力学。
4,将“强子碰撞数据的SU(3)×SU(2)×U(1)群特设描述(https://www.physicsforums.com/threads/what-does-su-3-x-su-2-x-u-1-means.319841/),它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因此,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出发,说明易经理论不仅是现代科学理论的基石,还是一个古代科学的世界模型[13]。这是中华民族古老科学创造和发明,为中医学等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Part three:  Conclusion

第三部分:结论

现在,我们在本文中已经展示了以下几点。
第一、阴阳五行是一个哲学意义和科学意义的对称表达,具有普遍意义和通用价值。阴阳五行不仅可以应用于人体系统,也可以应用于其它的具有对称性的复杂系统。

第二,易經、五行在西方受到高度的重視, 並在许多不同的领域産生巨大应用价值:代数(二进制代数、可计算数学/算盘,人工智能机器与AI围棋比赛,卡尔荣格的作品中,夸克粒子理论,等)。

第三、太极八卦作为二进制表达应用于许多不同的系统。太极八卦可以具有相同的对称表示,没有任意性的问题。如,二进制的数字系统可以动态表达任何真实系统的模拟仿真,可以构造栩栩如生的数字世界。物理世界的二进制表达已经被我们发现,如前夸克模型的(A)和(V)可以同(0)和(1)一样描述物理世界的一切。杨振宁博士所指太极八卦的非科学性是严重错误的误导中国人民和整个世界。

第四、中医学观点认为生命系统是对称系统,并用阴阳五行表示和描述生命对称系统是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而且,这种描述表现比西方的观点要好得多。

西方的生命學與基本物理理論完全没有关係。它是由一些 ‘單元’ 組成: 如, 生物物理(bio-physics),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biology), 遗传基因学(genetics), 等组成. 它完全没有 ‘対稱’ 理論的概念。反之, 整个现代物理是建立在 ‘対稱’ 理論上的。如,

U (1) 対稱 ==》成为电磁理论

SU (2) 対稱 ==》 中子/質子動力學

SU (3) x SU (2) x U (1) 対稱 ==》成为基本粒子標準模型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 )

並且, SU(5) = SU (3) x SU (2) x U (1),请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i%E2%80%93Glashow_model .

[註: Georgi–Glashow以 {SU (5) + (一种特别的対稱破裂机制)} 建立了Georgi–Glashow模型, 虽然己被認定是錯的。但是, SU (5) 做為一個 ‘対稱’ 結構, 永遠是対的。]

‘五行’ 与SU (5) 是 ‘同構’ 的。也就是説 ‘五行’ 与基本粒子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 {SU (3) x SU (2) x U (1)} 是同構的。這一点, 我們以 ‘拓扑結構’ 的方式, 在上一篇文章中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

西方的生命學只是一堆零碎的 ‘單元’, 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中医以一个 ‘対稱’ 架构 {易經、五行}來描述生命。更進一步的是, 這个生命 ‘対稱’ 架构与 ‘现代物理学’ 是同構的。 ‘生命’ 与 ‘宇宙’ 終於合一了。

第五、中医学是实证科学、中医学试验科学中医学是实践科学

第六、中医学是综合性科学、中医学是整体性科学、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

第七、中医学是发展性科学、中医学是系统动态性科学、中医学是智能性科学。

 第八、中医学是最先进、最正确、最前沿的科学。

第九、中医学理论是人人皆可学习和实践的人体健康的生命理论

第十、这是对中医学科学认识及未来发展前景的划时代宣言。

从李宁先先生以及众多的中国人学习中医的实践和体会中说明,中医学是可以自学成才的。因为,我们是智能生命,我们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亲历亲为,亲身体验,可以不断提高自己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强身健体和战胜疾病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可以把握和掌控我们的身体。

中医学理论将是未来人人参与,人人学习和实践的人体健康的生命理论。

中医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中医学是一个精湛高超的医学理论,中医学是一门中国人生命科学与生命哲学理论,中医学是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学是一门可以实践体验的活生生的生命理论和生活理论。中医学不仅成为中华儿女的健康保护神,还将成为守护世界人民健康的天使!

 

参考文献:

1 http://www.chinese-word-roots.org/ebook04.htm
2《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素问·六节藏象论》

5《千金翼方》

6《灵枢·经脉》
7《素问·移精变气论》

韩康信谭婧泽何传坤 著《中国远古开颅术》,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3月,ISBN:9787309051803

9李卫东《生命终极之门:解密黄帝内经》

10李宁先著《中西医学方法论》2011年7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11李宁先著《中西医学认识论》2014年6月,中国医学出版社出版

12 李宁先,《自学中医学的实践和探索–中医学科学认识和前景的划时代宣言》 视频网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MDYzNzcy.html

http://www.jiyili.net/forum.php?mod=post&action=edit&fid=195&tid=229900&pid=1055396&page=1

13 《跨界物理学》之一:《易经》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与现代物理学

附录:Appendix: 《自学中医学的实践和探索–中医学科学认识和前景的划时代宣言》

(本节主要根据李宁先先生的报告整理而成,加粗部分是我们的总结)

视频网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MDYzNzcy.html

 

1,中医学是实证科学、中医学试验科学中医学是实践科学

“中药多数是纯天然的,是几亿中国人经过几千年时间直接用人体试验选择出来的,从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质中筛选了几千种天然物质并经过上千年的临床试验,证明可以治疗人类各种病的中药体系”。“经过上百代中医师的呕心沥血,不断广泛收集积累资料,不断加以总结、综合归纳分析,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中医学没有治不了的病,只有不会治病的医生”。

2,中医学是综合性科学、中医学是整体性科学、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

“中医对人体来说,是比西医更科学的,因为它的研究方法、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是完全针对复杂体系,而人体正是这样一个体系,它是科学的”。“中医学是综合整体的科学研究方法,直接研究人体生命过程,并将这种研究结果,作为人体看病治病的理论依据。这种思维和研究方法,应该是更符合人体生命过程的实际情况,在这一点来说,中医学派就应该比西方医学派更为科学”。“中医学不但是人体现代医学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实践增加,会越来越证明,中医学必将成为人体现代医学的主流学派”。指出:“浩瀚的中医学知识海洋和一个人掌握处理知识的能力和数量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困扰和阻碍中医学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计算机出现后,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人工智能学科研究的发展,它提供了多参数、非线性模式识别和专家系统方法的研究和发展,又为极其庞大和复杂的、以人的实践经验为主的知识信息的处理提供可行的、科学的处理方法”。

人体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体系,人体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基因,基因组成细胞,细胞组成细胞组织,细胞组织组成器官,器官组成器官系统,最后由器官系统组成人体。人体相当于部队是一个军,原子是战士,基因是班长,分子是排长,细胞是连长等等。对于人体生命过程来说,究竟那一个结构层次起主要决定作用呢?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说是原子,有人说是基因,有人说是分子,有人说是细胞,但是中医学说是人体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人体不是由原子、基因、分子或细胞机械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它是一个高度的统一的整体,下一层结构的构成,不是由它自己决定的,是由上层次结构的需要指令而决定的。因此,整个人体生命过程主要决定于器官系统之间协调和平衡,相当于一个军的部队,其战斗力虽然与战士、班长、排长等有关,但主要决定于军的领导班子之间的团结与协调。这就是中医学所谓的“整体观”。

3,中医学是发展性科学、中医学是系统动态性科学、中医学是智能性科学。

    中医学不仅是古代传统医学,还是当今最先进的系统动态科学。人体是一个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情感信息交流的复杂动态平衡体系。

人体生命过程是一个不断从周围环境摄取维持生命过程所需的物质,如氧气、水份和食物,也不断地从体内排出生命过程所产生的排泄废物的过程,维持人体生命过程中物质的进出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维持生命过程的物质基础。

人是一种具有高度智慧的动物,她不但继承和保留了动物进化中所有的进化、发展的信息和功能,而且将自己逐步进化为具有高度智慧的动物,一种能够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具有强大精神的动物。

而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和智慧状态是决定人体生命过程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人体疾病时,高度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即七情六欲。人是一种群居社会性动物,他的生存过程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别人不断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智能与情感的交流对于身体健康有重大意义。否则就严重危害到他的健康甚至是生命。

“中医学今后的发展方向,首要任务应该集中人力和资金,将整个中医学知识体系实现计算机和信息化,让每一个中医师能够站在整个中医学的高度看病治病,实现中医学没有治不了的病,也没有不会看病治病的中医师,而且可以使每一个中医师的水平都提高到一个高级专家水平。甚至使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将自己不舒服情况告诉计算机,计算机就可以给你开个药方,你到药店抓点中药,泡泡茶喝,就可以自己把病治好。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医学前景啊!目前全人类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提出:“要将中医学中那种哲学式语言,地区式语言,过去某个时代的语言,加以全面清理;站在当前整个自然科学的高度,站在整个人体生命科学的高度放眼世界,将中医学的知识体系加以重新整理;使它更加简洁、明确,更加科学,更加系统,适用范围更广,将整个中医学知识体系变成人类医学的主流和共同语言,走向全世界,为全人类服务。这是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4,中医学是最先进、最正确、最前沿的科学。这是对中医学科学认识及前景的划时代宣言。

人体是一个由多种物质运动形式组成的复杂的运动体系,人体生命过程是一个活生生的过程,它是由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精神心理运动组成的。即使最简单的物理运动,也包括气态、液态、固态三态的单独的和彼此混合的机械运动,热学、电学、磁学及分子原子的渗透、反渗透、扩散、蒸发、汽化、溶解等等,几乎涉及到当今物理学所研究的大部分领域。化学运动包括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产生,细胞新陈代谢中新细胞构成所需的分子材料的产生,以及细胞死后尸体的分解运输和排出,人体生命过程中为了传递各种生命调控信息物质的合成,都需要人体从环境中获得各种物质,并加以化学分解和合成来完成。生物运动包括如何由无生命的分子合成具有生命的细胞,细胞和细胞组织生命的维持、更替和死亡。人体生命过程中,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靠人体中一个一个细胞单独或集体共同完成,这些细胞如何分工、协调、整体管理,到目前为止,人们都不大清楚。

面对这么一个极其复杂的运动体系,西方学者硬是人为地把它分割开来,单独从人体某一局部,如原子、基因、分子、细胞、器官加以研究,或者单独对人体生命过程所出现的某种单一运动现象,如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心理精神现象进行研究,分别出现人体物理学、人体化学、人体生物学、人体心理学。而就人体物理学来说,又人为地将人体生命过程中所出现各种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种种物理现象,又进一步分割为人体机械运动,如血液流动学、呼吸学、人体电学、人体磁学、人体热学等等,而人体电学又再分解为心电学、脑电学等。

化学家又把人体化学分解为人体元素学、人体基因学、人体分子学等等,人体原子元素学再分解为人体微量元素学、人体大量元素学、人体营养学,人体毒物元素学等等。同样生物学家、心理学家也将人体生物学、人体心理学,然后再细分成各自的更深层的分学科。这种将一个极其复杂的非常完整的人体生命科学体系人为地分割为一大堆零碎的、杂乱无章、极其混乱的人体知识状态,并把这些远离人体生命状态的知识称科学,还把这种研究的方法称之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把采用这种方法对人体研究的局部的、片面的结论,直接主观地线性延伸推论到整个人体生命过程,并把它们作为维护整个人体生命健康、看病治病的理论依据,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做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家是不能容忍的。

显然,所谓的西医学派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知识学派,它实际上是由物理学派、化学学派、生物学派和心理学派等等组成,这些学派唯一的共同点是从人体的某个局部去研究人体生命过程。另外,在人体生命过程中所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精神心理等运动形式中,究竟哪种运动形态对人体生命过程起主要作用呢?西医学中各分学派肯定说是自己所研究的运动形态起主要作用,因此,他们往往主观片面地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人体生命过程的作用,然后转化为人体医学的某个部分,以便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反,如前面所述,中医学是采用完全不同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综合整体的科学研究方法,直接研究人体生命过程,并将这种研究结果,作为人体看病治病的理论依据。这种思维和研究方法,应该是更符合人体生命过程的实际情况,在这一点来说,中医学派就应该比西方医学派更为科学,我的医疗临床实践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在中医队伍中,也有极少数人,想从人体一个局部,如:手掌、脚掌、面相、舌相等推断全身情况,这种作法也是欠妥的。

人体是一个具有极为强大的自动控制和自我恢复能力的系统。20世纪后期,一些化学家曾提出一个想法:一台仪器在运行中,如果电源的保险丝断了,能不能研究合成一种新材料具有能够自动生长延伸功能,自动修复保险丝,恢复仪器的运行呢?这对化学家来说,到目前为止只是一个幻想,因为化学家至今还无法合成一种具有生命的新材料,但是具有生命的人体,它是完全具有自动恢复能力的体系。

人体具有七个层次的结构,各层次结构之间协调配合的平衡。人体生命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运动形式的互相交换,互相配合协调的平衡,人体在生命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心理情感之间交流的平衡……,这些人体生命过程中极其复杂的协调和平衡的控制,都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控制任务。人为什么会得病,主要就是人体内这种平衡状态出现了失衡。人体是一个生物体,任何生物体,面对周围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系统失衡时,在一定范围内都具有自动调节和恢复本身系统的平衡的能力。只有当造成失衡的外力远远大于人体自动调节控制能力时,人才会得病。

人体自动控制、自动恢复系统,实际上存在两个层次的控制指挥系统:第一个是经络系统,第二个是神经系统。经络控制指挥系统是一切生物的共存基础调控系统,神经系统是在经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于动物生存的调控系统,现代科学一些人不承认经络系统的发现是几亿中国人经过几千年的实验结果,而把它看成一种假设理论,他们不承认人体经络系统的存在,千方百计地从人体内部、从解剖学角度寻找经络系统,所以近30年有人按经络路线研究发现,经络具有低阻抗、高频振动特性,于是他们认为他们首先发现了经络系统,这是不对的。他们只是证明了经络系统具有某种物理特性,而不是证明了经络系统是否存在。经络系统实际上早已经过几千年的实验证实它的存在。

人体生命活动是一个复杂生命过程,也存在极其复杂的调控任务,它又是用什么来调控自己的生命过程呢?其实,我认为要认识经络系统的存在,应该是靠它体内存在的经络系统调控!

可是面对人体生命过程种种调控失衡的情况,在如何恢复人体内部控制平衡的问题上,在医学界也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认识和作法:

一种是把人体当成一部机器,什么地方坏了,把它切掉或换掉,或者把人体当成一个化学仓库,什么分子少了,从外面加进去,什么分子多了,想办法除掉,减少一些,或者把人体当成各种生命体,包括细胞生存竞争的场地,体内细胞“造反”或“饥饿死亡”,只是外来生物侵入的结果,只要把外来侵入者杀死或赶出体外就可以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不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不从人体内部器官之间关系寻找原因,不通过人体内部自动控制机制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目前医学界就存在一个典型例子--癌症的治疗,遇到癌症就切掉、化疗、放疗,不能切的时候,就把人赶回家,不治等死。面对这种病人,做为医生为什么不反思一下,为什么不去找找产生病症的原因,想办法从根本上消除呢?

第二种认识是中医学的观点,在人体生命过程,如果由于内部调控失衡,引起疾病,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快恢复人体内部器官之间气血的平衡。在我研究了各种癌症与内部器官之间的关系后,发现任何一种癌症都与人体内部3-5个器官功能低下或者它们之间关系失调有关。一味采取只是单独治疗得病器官,如肝癌切肝、肺癌切肺等手段,不仅不去恢复内部器官之间的平衡,反而采取极端方法,进一步扩大体内器官之间不平衡,怎么可能治好癌症呢?中医的治疗是通过调节人体气血和内脏之间平衡,消除人体产生癌症的土壤和条件,最后,通过人体自我恢复功能,自己把自己治好。根据中医这种调理内脏的气血平衡理念,任何疾病主要采取调理他们的气血和内脏平衡,帮助恢复他们自身抵抗力,然后他们自己的身体就把自己的病治好了。

通过上述描述人体的四种情况,针对上述四种情况,中医和西医各自采取完全相反的思路、方法和作法,如果认真比较他们两者,究竟哪种科学认识更符合人体的实际情况呢?显然,中医对人体来说,是比西医更科学的,因为它的研究方法、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是完全针对复杂体系,而人体正是这样一个体系,它是科学的。

从上述可知,中医学不但是人体现代医学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实践增加,会越来越证明,中医学必将成为人体现代医学的主流学派。我们讲中医学符合科学,甚至某些方面是超前的,那么中医学是不是没有问题,已达医学顶峰,不要再向前发展呢?当然不是,经过十年中医学习,我觉得中医学发展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巨量的中医学知识与个人知识处理能力的矛盾问题。花费了几千年时间,上亿中国人用自己生命做试验得到了天文数字般的实验数据和现象,又经过成千上万个中医师收集、整理,形成了浩如烟海的中医学文库,记录了大量关于人体生命过程的无数的外在表现状态,由这些外在表现状态所推测的无数种人体内部结构状态,针对这些内部结构状态,又有几十万个中药药方和近600个经络穴位排列组合形成的天文数字般的经络穴位刺激治病方案。所有这些告诉我们一个铁的事实:即现代中医学的知识工程体系,已经是一个浩大的中医学知识的海洋,它包含的信息量已远远超出了任何个人一生所能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个再有能力和水平的医生,一生所掌握的中医学知识,相对于整个中医学的知识海洋来说,也只能说是在海边捡了几个贝壳而已。所以中医学中常流传一句话:中医学没有治不了的病,只有不会治病的医生。一个中医师治病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于他掌握的中医学知识的量和理解处理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浩瀚的中医学知识海洋和一个人掌握处理知识的能力和数量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困扰和阻碍中医学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但是在计算机出现后,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人工智能学科研究的发展,它提供了多参数、非线性模式识别和专家系统方法的研究和发展,又为极其庞大和复杂的、以人的实践经验为主的知识信息的处理提供可行的、科学的处理方法,因此,我认为中医学今后的发展方向,首要任务应该集中人力和资金,将整个中医学知识体系实现计算机和信息化,让每一个中医师能够站在整个中医学的高度看病治病,实现中医学没有治不了病,也没有不会看病治病的中医师,而且可以使每一个中医师的水平都提高到一个高级专家水平。甚至使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将自己不舒服情况告诉计算机,计算机就可以给你开个药方,你到药店抓点中药,泡泡茶喝,就可以自己把病治好。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医学前景啊!目前全人类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第二、关于中医学知识体系的表述,必须准确、精细化和科学化的问题。庞大的中医学知识体系主要是由两部分知识组成:

一是大量的实验事实、数据和现象的记录、整理和系统化知识,即人体生命过程中出现什么症状,吃了什么药,或刺激了什么穴位,把病治好了,这是中医学全部精华所在,即前面所讲的中医学的三大工程体系。

二是历代名医对这些实验事实的解释和说明,如人为什么会得病,这个药方为什么能治这个病等等,这中间会涉及大量关于人体内部结构知识,人体生命过程状态与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之间关系,这部分知识由于主要是人的主观的认识,必然会打上各个时代的烙印,往往形成参差不齐,错误和正确认识混杂的局面,必须用新的客观事实加以检验和纠正。如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现在谁还认为,世界是金木水火土组成,人也是一个世界,也是金木水火土组成,并把体内的五脏:肺,肝,肾,心,脾与金木水火土相联系,想通过金木水火土之间相生相克之间关系来描述内脏之间关系,实际上人体内脏之间关系并不是五行学说所描述那种简单线条关系,而是一个极复杂的网状关系。另外中医学中许多哲学语言必须用具体科学语言,将它们准确化、精细化。中医学理论不能只是解释生命的空洞教义,而要变为具体行动的科学指南。

必须按照人体医学的具体情况,加以医学科学化,站在当前整个自然界科学的高度,站在整个人体科学的高度放眼世界,将中医学的知识体系加以重新整理;使它更加简洁、明确,更加科学,更加系统,适用范围更广,将整个中医学知识体系变成人类医学的主流和共同语言,走向全世界,为全人类服务。这是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第三、恢复和继承中医学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恢复和发展中医学在保障中国人健康中的主导作用,为彻底解决中国和世界各国所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世界难题做出贡献。

研究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在历史上对中医发展有贡献,并且医术比较高的人,不外乎两种人:

一类人是像张仲景那样的人。他是长沙太守,有官饷,不愁吃穿,加上世道太平,官方事情比较少,他可以有时间和精力,为了保障自己和家人健康,或者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去研究学习中医。

另一类人是有一定文化基础,自己在得了重病后,面临生命危险,别人也救不了自己,为了自救,下决心学习中医,终于救了自己生命。这说明,中国人历来有自学中医的传统,自己给自己看病的传统,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体验医学道理和药效、针效的传统。许多中草药,中国人用自己的身体已尝试过上千年,安然无事。

李宁先先生通过自学中医理论,尝试了近200种中草药,体验过几百种药方,经常按压近100个常用经络穴位,救了自己的命,恢复和保持了自己的健康。虽然已年过七十,在中医学知识的保护下感到自己身体越来越好,而所花的费用,每年不超过1千元,不要花国家一分钱的医保费,确保了自己的健康。李宁先在自学中医之前,每年要花国家医保费上十万元,自己也要花几万元,可是花了这么多钱并没有给自己买来健康,整天还处于生死边缘,医院的病危通知单,多次袭来、防不胜防。十年的经历深深地体会,自己学中医,学会给自己看病,学会自己调理自己身体的气血和内脏平衡,对一个老人实在太重要了。

我国已有上亿离退休干部,他们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特别是许多人还是学理工的,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整天想着如何使自己健康,他们是最有条件学习中医的群体,也是我国医保费用的主要开支者。因此,他们应是我国自学中医学的主力军。另一个自学中医的主力,是广大农民工,他们经济困难,目前许多农民工都是自己给自己看病治病,其中也涌现出一批未来的好中医师。在两种人中,如何普及中医学知识,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健康问题,走利用中医知识保自己健康的道路。我们整天看报,某人患大病,无钱看病,请求大家捐款救助,你要知道,他们的大病,都是先由小病逐步发展而成,如果在小病时,自学中医知识及时调理治疗,哪有大病可生啊!

希望大家要坚信,你的生命,你的健康,只有靠中医才能保证,而且自己带着自己的健康问题去学习中医,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病治好,也完全可以保障自己的健康,让我们为了自己的健康,一起去自学中医吧!

THE CERTAINTY PRINCIPLE!(确定性原理)

THE *CERTAINTY PRINCIPLE*!   By  Gong Tienzen

From :https://tienzengong.wordpress.com/2014/12/27/the-certainty-principle/

Sean Carroll *was* a diehard {Everett (many-worlds) formulation} supporter. Yet, on December 16, 2014, he wrote: “Now I have graduated from being a casual adherent [Everett (many-worlds) formulation] to a slightly more serious one. (http://www.preposterousuniverse.com/blog/2014/12/16/guest-post-chip-sebens-on-the-many-interacting-worlds-approach-to-quantum-mechanics/ )”. This seems a major ‘retreat’ from his previous diehard position, as the truth will always prevail. No one can be diehard about a wrong position.

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 (delta P x delta S >= ħ)* is now over 100 years old, and it helped the great advancement in physics for formulating the Standard Model in 1970s. However, almost 50 years since then, there is no (absolutely zero) ‘theoretical’ advancement in the ‘mainstream’ physics (as, SUSY, M-string theory and multiverse are all failures thus far). Today, this UP (Uncertainty Principle) stands with five points.

One, UP is about *uncertainty* which is an intrinsic attribute of nature (cannot be removed by better measurement). It is also *fundamental*, not an emergent. That is, it is an *empirical*, not *derived*.

Two, in addition to the *uncertainty*, UP has a very bizarre attribute (the superposition); that is, a *particle (although wave-like)* can be at *different* location at the same time. Yet, this superposition is not *observed* at all. Thus, it gives rise to man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such as the dead/live cat and many-words formulation, etc.).

Three, with UP, Quantum Field Theory (QFT) was formulated, and its application on Standard Model (SM) is a great success. But its further applications in SUSY, M-string theory and multiverse are thus far total failures.

Four, SM is a 100% phenomenological model as it has many *free parameters* which need some theoretical bases. After 50 years long trying by thousands top physicists, the *mainstream* physics has failed on this task. One easy way out for this failure is to claim that those ‘free parameters’ are *happenstances* which has no theoretical *base*. Again, UP became the mechanism which produced many (zillions) *bubbles* at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se bubbles evolve with many ‘different sets’ of free parameters. Thus, the free parameters of ‘this’ universe need not to have any theoretical base (cannot be *derived*).

Five, UP is obviously not compatible with the General Relativity (GR, a *gravity* theory). The *quantum gravity* (an attempt of unifying these two) is thus far a total failure.

These five points are where we stand on this UP, and there is no sign of any kind for any breaking through. In fact, there will be no breaking through at current points, as most of those points are wrong. There is no chance of getting it right with many wrongs.

The UP equation (delta P x delta S >= ħ) is of course correct, as it is an empirical formula. The problem is at its *interpretation*.

There is a Universe which we are living in and observing. This universe has a *structure* which is *stable*, that is, many things about this universe are *Certain*.

Point 1, there is an *Event Horizon (EH)* for ‘this’ universe. Anything beyond the EH can only be speculated. So, we should FIRST discuss the *framework (structure)* of this universe inside of the EH.

Point 2, the EH is constructed mainly by *photon* which is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 (governed by a nature constant, Alpha). Alpha is a *pure number* (dimensionless), that is, it could be a true constant. Is it truly a true constant? There is no reason to get into anything is not 100% certain. I will thus define an EC (Effective Certainty): anything is not changing during the life-time of this universe is an EC-constant. Furthermore, Alpha consists of three other nature constants {c (light speed), ħ (Planck constant), e (electric charge)} which are also the EC-constants.

e (electric charge) = (ħ c)^(1/2).

{ħ = delta P x delta S} is not about *uncertainty* but is a *viewing window* (seehttp://www.prequark.org/Constant.htm ). Then, the largest *viewing window* is (ħ c). This *certainty (Event Horizon, the ‘causal world’)* is totally defined by { ħ  = delta P x delta S}, as EH = (ħ c) T, T is the life-span-of-this- universe. Thus, EH (event horizon) is totally certain.

Point 3, if this universe is built with some fixed measuring rulers, its structure must be CERTAIN. For the EH, it is built with two EC measuring rulers (c, ħ), and these two rulers are locked by another EH constant e {electric charge = (ħ x c)^ (1/2)}. Then,

{c, ħ, e}, the *measuring rulers*, are further locked by an EC-constant (the Alpha, a pure number, dimensionless). Thus, this EH (Event Horizon) is very much constructed with *certainty*, locked by two safety locks.

Point 4, going beyond the EH (event horizon), 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The answer is that the Nothingness is the essence while the something is the emergent, see https://medium.com/@Tienzen/here-is-the-correct-answer-5d1a392f700#.x9via6kfe . This {nothing to something transformation} is 100% certain. Its consequences are also 100% certain.

One, it gives rise to 48 SM (Standard Model) fermions and 16 energy spaces (dark energy), seehttp://prebabel.blogspot.com/2012/04/48-exact-number-for-number-of.html

Two, it gives rise to nature constants (Cabibbo and Weinberg angles), seehttp://prebabel.blogspot.com/2011/10/theoretical-calculation-of-cabibbo-and.html

Three, the calculation for Alpha is 100% certain.

Beta = 1/alpha = 64 (1 + first order mixing + sum of the higher order mixing)

= 64 (1 + 1/Cos A (2) + .00065737 + …)

= 137.0359 …

A (2) is the Weinberg angle, A (2) = 28.743 degree

The sum of the higher order mixing = 2(1/48) [(1/64) + (1/2) (1/64) ^2 + …+(1/n)(1/64)^n +…]

= .00065737 + …

Four, the UP equation {delta P x delta S >= ħ} can be precisely derived.

The few examples above show that this universe (its EH at least) is governed by *certainty* while that certainty is based on the equation {ħ = delta P x delta S}. But, can this equation be derived, from something more fundamental? The answer is a big YES.

This universe is expanding (accelerating in fact). But, where does it expand into? It expands from *HERE* to *NEXT*, and this is powered by the so called the *dark energy* (see http://prebabel.blogspot.com/2013/11/why-does-dark-energy-make-universe.html ) which is described by a unified force equation.

F (unified force) = K ħ / (delta T * delta S), K the coupling constant.

Then, Delta P = F * Delta T = K ħ/ Delta S

So, delta P * delta S = Kħ >= ħ; now, this equation is *derived*, no longer as only an empirical formula. That is, it is not fundamental, as the unified force (UF) equation is more fundamental. However, this {delta P * delta S  >= ħ} should be named as *Certainty-Principle*. Also see http://prebabel.blogspot.com/2013/11/why-does-dark-energy-make-universe.html

Five, the Planck CMB data on dark energy and dark mass can be PRECISELY calculated with 100% certainty,

Recently, the Planck data (dark energy = 69.2; dark matter = 25.8; and visible matter = 4.82)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of this universe (at least its Event Horizon). With only *numbers* (not variables), it again show that this universe is *certain*. Yet, all the talking is in vain. This {Certainty-Model} must account for these numbers.

In this *Certainty-Model*, there is a *mass-charge*; that is, all particles which carry rest mass carry that mass-charge which is a *constant* (the same as e, the electric charge, being a constant). Mass-charge defines the *structure*, not about the particle. In the mass-kingdom, it is divided into 48 dominions which carry the same mass. So, neutrino and top quark should have the same *mass* (mass-charge) while their *apparent* mass difference is caused by a name-tag (or pimple) principle.

Now, we can calculate this visible/dark mass-ratio.

One, among 48 mass dominions, only 7 of them are visible.

Two, some of the dark dominions do become visible with a ratio W.

So, the d/v (dark/visible ratio) = [41 (100 – W) % / 7]

When, W = 9 % (according to the AMS2 data), d/v = 5.33

In this *Certainty-Model*, the space, time and mass form an *iceberg model*.

Space = X

Time = Y

Total mass (universe) = Z

And X = Y = Z

In an iceberg model (ice, ocean, sky), Z is ice while the (X + Y) is the ocean and sky, the energy ocean (or the dark energy). Yet, the ice (Z) will melt into the ocean (X + Y) with a ratio W.

When W = 9%,

[(Z – V) x (100 – W) %] /5.33 = V, V is visible mass of this universe.

[(33.33 –V) x .91]/5.33 = V

V= 5.69048 / 1.17073 = 4.86   (while the Planck data is 4.82),

D (Dark mass) = [(Z – 4.86) x (100 – W) %] = [(33.33 -4.86) x .91] = 25.90 (while the Planck data = 25.8)

So, the total dark energy = (X + Y) + [(Z – 4.86) x W %)] = 66.66 + (28.47 x 0.09) = 69.22 (while the Planck data is 69.2)

Except the ‘W’ is a free parameter, the above calculation is *purely* theoretical, and it matches the data to an amazing degree. Thus far, the *Certainty-Model (fixed framework)* prevails. Also see  https://tienzengong.wordpress.com/2015/04/22/dark-energydark-mass-the-silent-truth/

Six, how about the part of the universe which goes beyond the EH (event horizon) and how about the quantum entanglement?

The m (mass) = (ħ /c)(2pi/L), L is the wavelength (lambda) of a particle. As the L (lambda) is an attribute of a particle, m (mass) is also an attribute (not a universal constant) of a particle (see http://prebabel.blogspot.com/2012/04/origin-of-mass-gateway-to-final-physics.html ). Again, mass is also defined by ħ. While e (electric charge with photon) measure this universe from *without* (times c, the light speed), the mass measure this universe from *within* (divided by c). What are these means?

poles

Figure 1: the topology of this universe

The center of the figure 1 is the North Pole, the outer circle is the South Pole {the entire circle (with infinite geometric points) is just a single point}. When we split a quantum state at North Pole and send them to point A and B. The distance between AB can be viewed as 2r (radius of the circle). The CAUSAL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two points takes time t = 2r/C. Yet, in reality (nature, with quantum entanglement), the distance between AB is zero (being the same point); so the real transmission takes t’ = 0/C, the instantaneous, the spooky action.

For two particles C and D, their causal distance CD is measured with photon, and the causal transmission time is t = CD/C. On the other hand, the gravity arises from each particle (C, D or E) bouncing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ghost point, and their distances to the ghost point (such as the South Pole) are the same regardless of their causal distances that CD > CE. That is, their gravity interaction strength is measured with the causal distance (1/r^2) while their transmission rate are all the same (for CD, CE or DE), as they are linked through the ghost point.

Quantum entanglement is also linked via this ghost point, and thus their transmission rate is also instantaneously.

This Real/Ghost symmetry is the base (source) for all physics laws.

First, giving rise to SM particle zoo.

Second, providing the calculation for nature constants.

Third, giving rise to quantum spin (1/2 ħ).

Fourth, giving rise to gravity and dark energy via this quantum, see https://medium.com/@Tienzen/quantum-gravity-mystery-no-more-1d1bf39ad255#.qs69g6a58

Fifth, the instantaneity is the FACTs for both gravity and quantum entanglement.

Of course, I should still address 1) the *interpretation* issue which is mainly powered by the double-slit experiment, and 2) the supersymmetry issue.

Double-slit pattern is the result of waves. For sound wave, its carrying medium is air particles. For water wave, its carrying medium is water molecules. For the quantum wave, its carrying medium is the ‘spacetime’ itself. That is, the particle (such as electron, proton, etc.) are not waves themselves as they are as rigid as any steel bullet. Their wave-patterns are produced by their carrier (the spacetime, the eternal wave). When surfers go through a nearby double-slit surfing contest at beach, the landing pattern will just like a wave-pattern. Please see (http://putnamphil.blogspot.com/2014/05/the-measurement-problem-in-qm.html?showComment=1402087925047#c6965420756934878751 andhttps://tienzengong.wordpress.com/2014/06/07/measuring-the-reality/ ) for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Thus, the schrodinger’s cat anxiety is not needed, and the ‘many world interpretation’ is totally nonsense.

Last but not least, I should discuss the *supersymmetry* issue. Yes, there is a supersymmetry above the SM symmetry. Yes, there is a symmetry-partner for this SM universe. This again is the result of ħ, the quantum *spin*. For all fermions (with ½  ħ), they see *two* copies of universe. And, that second copy is the supersymmetry-partner of this SM universe (see https://tienzengong.wordpress.com/2014/02/16/visualizing-the-quantum-spin/ for details). That is, the ħ is the ‘source’ of supersymmetry which is the ‘base’ for gravity. Gravity is the force which moves the entire universe from “HERE” to “NEXT” (see http://www.prequark.org/Gravity.htm ), and ħ is the ‘source’ of the gravity. Quantum gravity is now complete.

The {Nothing to Something transformation} is precise and certain.

The measuring rulers are double locked, with total certainty.

The calculations of nature constants and Planck CMB data are precise and totally certain.

The SM particle rising rule is totally precise and certain.

The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e is totally precise and certain.

Now, the conclusion here is that the equation {ħ = delta P x delta S} is all about *certainty*, not about uncertainty.

PS: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points, the quantum algebra can be a very powerful point on this issue, seehttp://prebabel.blogspot.com/2012/09/quantum-algebra-and-axiomatic-physics.html .

Furthermore, many prominent physicists are now coming over to my camp, such as Steven Weinberg (Nobel Laureate), see http://prebabel.blogspot.com/2013/01/welcome-to-camp-of-truth-nobel-laureate.html and Gerard ’t Hooft (Nobel Laureate) who just showed that quantum behavior could be described with cellular automaton (totally deterministic), see http://prebabel.blogspot.com/2012/08/quantum-behavior-vs-cellular-automaton.html .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 so-called black-hole information paradox.

In the mid-1970s, Stephen Hawking claimed that block hole will destroy all information about what had fallen in, in accordance to the UP (uncertainty principle). And, this gives rise to the black-hole information paradox. Yet, in the last year (2015, 40 years after his claim), Hawking claimed the opposite, the information is not lost. Andrew Strominger (physics professor at Harvard University) explained the facts which forced Hawking to change his heart.

Fact one, without deterministic, the laws of nature cannot manifest and stay constancy, let alone to govern this universe.  That is, even if UP were truly about the uncertainty, UP ITSELF must be certain (determined). If black hole destroys information, then this universe is not deterministic; this is a theoretical tragedy and empirical untrue.

Fact two, if determinism breaks down in the big black hole in accordance to the UP, there should be little black holes popping in and out of the vacuum too under UP. Again, this is empirically untrue, and it is now ruled out by the recent LHC data.

Fact three, in order to say that a symmetry implies a conservation law, you need determinism. Otherwise symmetries only imply conservation laws on the average. Again, this ‘average’ is empirically untrue. The conservation laws are precise, not just in average.

These facts are pointed out by Strominger and Hawking (see http://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dark-star-diaries/stephen-hawking-s-new-black-hole-paper-translated-an-interview-with-co-author-andrew-strominger/ ). After being wrong for over 40 years, Hawking has finally changed his heart exactly one year after I published this “Certainty Principle” article.

 

科学方法的正确性问题

科学方法的正确性问题

李小坚     龚天任

正确的科学方法是什么?有正确的科学方法论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吗?这些问题,困扰着科学界,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自从文艺复兴时期(第十四世纪)到当代,科学被定义为三步曲:定义为假设、理论和验证之间的(HTV)交互作用过程。

S1,假设H(假设或猜测)

S2、理论T(构建模型产生的预测)

S3,验证V(通过测试和实验对这些预测进行验证)

现代科学发展历程中运用HTV这一过程淘汰了许多非科学理论,为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它也让一些错误的理论通过过了HTV过程,如汤姆逊原子模型(http://www.britannica.com/science/thomson-atomic-model)。然而,随着不断迭代使用HTV过程,科学获得自我校正能力。它似乎是一个完美的科学方法论。

当然,这不可能是完美的科学方法论。当一个预测的验证是正确,其相应的假设也是正确的,因此,假设得到确认。然而,一个预测结果的否定,不能合乎逻辑地排除它的假设是错误的可能性。因为,很可能所做的检验是超出测试空间或其试验设置范围引起。因此,如果一个理论有一个非常大的参数空间,它可能在实践中无法测试。最好的例子是“上帝理论”,它可以预测包含一切可能性,也就是说,有无限大的参数空间。因此,一些理论的本质使得任何批评或实验都不可能马上去验证,甚至在原则上,它是不可能被验证。那就是,对那些“神一样的理论”HTV是完全无用的。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卡尔波普尔坚持:一个理论如果不能被证伪,原则上,这不是一个科学的理论。科学理论的力量在于它既能够容易被证伪,并且能在不断的批评与质疑中被确立。这是科学哲学中所谓的划界问题,这就是波普主义哲学。

在波普主义哲学原则下,一个理论必须通过标定工具程序确定为是否可证伪,才能提交到HTV检验过程。许多伟大的理论几乎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证伪,因此而被废弃多年,经常长达半个世纪。

今天,问题变得越来越糟了。实验技术再也赶不理论思维的发展,许多伟大的物理理论是超越当今技术条件下才能够进行证伪的。一些理论原本是完全不可证伪的,例如,公理性的假设原则,以及绝对真理性的原理。

我们应该全部丢掉那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我们应该停止任何超越当今技术条件的理论物理研究吗?或者,我们应该重新评估波普主义哲学?

而现在的西方科学早已超越了波普主义哲学。已经很深刻地反思波普主义哲学,如2015年十二月7-9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一个题为{为什么要相信一个理论?反思科学方法论-现代物理学之光}的会议。许多非常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出席并讨论了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请看:http://www.whytrustatheory2015.philosophie.uni-muenchen.de/index.html 。

Ethan Siegel (a very prominent physics), https://medium.com/starts-with-a-bang/why-trust-a-theory-c6ea58058086#.pjjrfw6ga

Massimo Pigliucci (a very influential philosopher),https://platofootnote.wordpress.com/2015/12/08/why-trust-a-theory-part-i/

Sean Carroll (physics professor at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rote an article {What Scientific Ideas Are Ready for Retirement?http://www.preposterousuniverse.com/blog/2014/01/14/what-scientific-ideas-are-ready-for-retirement/ }

Max Erik Tegmark (physics professor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rote a book {Ad Infinitum: ‘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http://www.nytimes.com/2014/02/16/books/review/our-mathematical-universe-by-max-tegmark.html?_r=0 }.

而中国科学界仍然只拥抱波普主义哲学,强烈质疑科学理论创新,认定科学理论不能建立在猜测性假设,只能接受眼见为实的科学方法论。就像三十多年前中国有过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样的大讨论,对于当时社会各界震动和影响很大。现在中国的科学界面临的问题,比那时还要复杂严峻,如果不能解放思想,敞开胸怀,尝试和探索,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还用文艺复兴前的禁言禁声和打击迫害,更是与科学发展背道而驰。

除了现实实验能力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现在在理论创新与逻辑思辨和检验验证存在巨大的鸿沟,目前科学的另一个致命缺陷:即使100% 通过了HTV验证以及100%波普主义检验通过了的理论仍然可能是一个错误的理论。最重要的一个例子是SM基本粒子标准模型,因为他们通过了HTV各个步骤和100%波普主义要求的检验,但仍然是一个局部理论,而不是全局性的正确的理论,同样广义相对论也有此问题。另一方面,G弦物理学的认识论超出慕尼黑会议要求的科学理论水平。G弦物理学的认识论包括以下前三部分:

一、选美比赛,《物理世界的理论创新模型》《创新物理学》

之一:http://www.pptv1.com/?p=9

https://tienzengong.wordpress.com/2015/05/15/paul-steinhardts-remorse-popperianism-and-beauty-contest/

二、奥卡姆的巧合概率

http://www.prequark.org/Thinking.htm

选美比赛后,每位获奖者将被视为只有一个奥卡姆的巧合(概率=½)。因此,对于一个10轮冠军,它因为幸运巧合的机会将是(1 / 2)^10 =0.0976%,也就是说,该理论为真的概率= 99.9023%。如果它是一个15轮冠军,它是一个幸运巧合的机会将是(1 / 2)^15 =0.00305%,该理论为真的概率= 99.9969%。

三、理论检验法则:见 http://www.pptv1.com/?p=59

一个理论(TA)有一套前提条件以及预测(PA)和后果(CA),并有一组已知的物理事实作为验证(PF),PF包括,高度认可的经验或已经被实证的现象学理论的支持。

理论法则1:如果一个理论TA,其PA在可预见的将来无法达到,但其CA可以包含PF,那么该TA就被认为是正确的。

理论法则2:一个理论TA,在20年以上的时间里,有大于1000科学家,进行过没有任何物理约束的探索,仍然没有合理的PF,那么,该理论必然是前提条件不合适,或者该TA为错。

理论法则3:如果所有已知的PF集合,能被TA1所包含,而 TA2的解释无法覆盖所有相同的PF(或只是包含了一部分),那么TA1 是真,TA2是假。

四、理论创新三定律http://tech.hexun.com/2014-12-12/171362954.html

科技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铁成总结了创新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怀疑定律,发现问题。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先怀疑,而且必须始终保持怀疑的态度。

第二定律——阻力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有阻力,而且阻力的大小与创新程度成正比。

第三定律——胜出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然胜出,不管经历多少曲折。

五、G弦物理学的实例计算

以下是前夸克G弦理论的主要成就,可以用这个系统来重新评判这一创新物理学理论。现在G弦理论应该赢得比15轮还多的胜利。

我们定义:

物理学真理指数TI=奥卡姆的幸福指数=100 – 奥卡姆的巧合概率

有四种比较方法来获得奥卡姆的巧合概率:

1。简单说,更好

2。通过提升,升级

3。更高,更广

4。作为一个统一量

以下是奥卡姆的巧合概率的计算,基于以下事实比较。

1。时间-空间-粒子方程式0––原理性更好。

2。神奇的精细结构常数程序—本质上更好。

3。前夸克模型G弦解释:—提升,升级,原理性更好。

A复制夸克模型

B介子衰变的解释

C为什么质子比宇宙的寿命更长

4。为什么有三代夸克?—-简单说,就是好。

5。中子衰变的解释—只是更好。

6。为什么物理宇宙有11个维度?—-简单说,就是好。

7。无论是质子和中子都是图灵机,生命种子—-作为一个统一量。

8。对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解释—-只是更好。

9。夸克作为一个超弦—–本质上更好。

10。电荷产生的理论定义—-简单地更好。

11。质量产生的理论定义—-简单地更好。

12。电荷力与引力的统一,—-更高,更广。

以此带来以下:

A电荷定义

B质量电荷定义

C统一力方程

13。不确定性原理—原理性地更好。

14。物理和数学的结合,作为一个统一的宇宙基础—原理性地更好。

15。物理与道德哲学的结合,作为一个统一的宇宙理论部分—简单地更好。

(上述设置15个要素的概率比较,它们可以看作是独立的随机事件,如此15轮比拼获胜)

所以,赋予G弦物理学奥卡姆的巧合概率值是:

奥卡姆的巧合概率(V)=(1 / 2)^ 15

=0.000030517

=0.0030517(%)

因此,G弦物理学的真理指数是:

Ti(G-TOE)= 100-(V)

= 99.996948(%)》99.75(%)

更神奇的是G弦理论计算: 暗能量、暗物质、可见物质之数学模型 ,简约独创,天下无敌!

这个宇宙分为三个部分:空间、时间和总物质。空间、时间是暗能量之海,还有一部分暗物质转换成暗能量的一部分。
这样:空间=X,时间=Y,物质=Z(总物质)。

取:暗能量=DE,暗物质=D,可见物质=V, 暗物质转换成暗能量的比率W(驱动宇宙在时间中运动的代价)。
GM模型三分天下:空间X=时间Y=总物质Z=33.33 %

X+Y+Z=1

由天体物理界的科学家观测值估计得出W=9%。(我们也是这样预测,有待进一步观测测试,如CMB 、 AMS 机构加油吧!)
D/V= [(48 –7) (100 – W) % / 7]=5.33,

V= [(Z –V) x (100 – W) %]/5.33 =4.86 %

D=[(Z –V) x (100 – W) %]= 25.90 %

DE=X+Y+[(Z – 4.86) x W %)] =69.22 %

因此,可以求得暗能量DE=69.22 % 、暗物质D=25.90 % 、可见物质V=4.86 % 。以上模型精度取决于观测值W的精度,理论上可以实现任意位精度要求。可以看出宇宙时空是暗能量的一部分。

而普朗克CMB数据1直接观察到的事实是:暗能量= 69.2%;暗物质= 25.8%;与可见物质= 4.82%,与D / V = 5.35。比较一下,可以看出GM所推出的结果与之非常接近,甚至GM更精确。

另外。我们的G弦理论确定 Neff=3,  而普朗克CMB数据2, Neff=3.04,

因此,我们将普朗克CMB数据1,普朗克CMB数据2视为G弦物理学这部神话剧的福音结果。

另外还有:

在1984年就计算预测了:

新的真空波色子质量VB = (1/2) vev + 1% of vev =125.46 Gev

2012年欧洲强子对撞中心撞出来的125.4 Gev粒子就是这个!可惜,被错误地认为是希格子波色子,毫无道理!

诺贝尔物理奖都发错了!

更何况G弦理论还重新解释了一系列困扰现代物理学的诸多难题!

如:重子产生(the baryongenesis issue)、层级结构(the hierarchy issue)、为什么存在(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为什么会产生智能等重大问题!

更上一个台阶:将是统一语言学理论!

http://www.worldcat.org/title/linguistics-manifesto-universal-language-the-super-unified-linguistic-theory/oclc/688487196&referer=brief_results ;,
http://www.prebabel.info/ ;

再上一个台阶:统一宗教学理论!

http://www.worldcat.org/title/the-divine-constitution-by-jeh-tween-gong/oclc/192389071&referer=brief_results ;,
http://www.zygonjournal.org/issue1999_4.html ;

真理可以蒙尘!但真理终将昭示于天下。

正是:擂台比武真本领,偶然巧合太荣幸,理论检验三法则,最终胜出是创新!

卡耐基.梅隆大学“飞跃”2016暑期机器人项目活动介绍2

2015年卡耐基梅隆大学“飞跃”项目介绍:http://frc.ri.cmu.edu/~kantor/George_Kantors_Home_Page/Feiyue.html

 

2014年卡耐基梅隆大学“飞跃”项目授课老师介绍B

卡耐基·梅隆大学“飞跃”项目宣传视频

 

CMU0

 

视频: 世界名校:卡耐基梅隆大学(CMU)宣传片

“飞跃”项目简介

自2013年起,计算机科学专业排名全美第一的卡耐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学院机器人研究所专门为中国学生量身打造了一个为期2周的机器人培训课程,起名为“飞跃”(Robotics Feiyue),这是一个浓缩型的课程项目,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计算机和机器人领域的最新动态,明确自己今后的学习目标和方向。2016年暑期“飞跃”项目将举办第4期。

参加项目的学生将在CMU校园体会原汁原味的名校课堂和大学生活,走进世界顶级机器人实验室,和美国同龄人一起上课、制作、交流,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将获得美方教授亲自撰写的推荐信,为将来申请美国大学增加一枚重要的砝码。

恰逢由NASA支持的FRC地区友谊赛于8月5-6日在匹兹堡附近的西弗吉尼亚大学举办,参加今年“飞跃”项目的学员将获邀组队参赛。

CMUjqr1

CMU1

课程内容

1.飞跃机器人初级班。

本课程将教授如何制作机器人并进行编程。参加本课程无需机器人制作经验,如学生在编程和CAD绘图方面有一定背景知识,则大有帮助。课程将从设计、编程、电子学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机器人制作的核心原理。

机械:学习如何使用Solidworks(3D CAD)进行机械设计,掌握如何在激光切割机上根据绘图制作塑料模具,并学会组装马达和传感器。

电子学:学习基本电路理论、基本传感器(如编码器、电位计、距离传感器、色彩传感器、声音传感器、摄像头等)的物理学原理,以及线路连接以实现供电和运算。

编程:讲授编程原理、Arduino C以及如何编写程序来解读传感器并驱动马达。每4-5名学生组成小组,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制作小型机器人,解决指定任务。

 

2. 机器人高级班/FRC高级课程。

本课程将学习高级机器人编程技能,尤其是如何编写程序用于行动机器人的自动控制,并在真正的机器人平台上植入程序来完成任务,编写任务代码并对机器人进行测试。同时,本课程也是FRC机器人比赛的速成班,在技术层面,将讲授如何连接FRC控制系统、如何使用Java对其进行编程;机器人架构方法和动力传动系统、变速箱的机械制作模块及其固定;FRC常用传感器的操作原理,包括惯性传感器、摄像头、编码器、限位开关等。学生将从本课程中学习到如何编写程序来从这些传感器中收集数据,并将其用于机器人的操作。在非技术层面,将讨论成功执行团队项目的要素,包括机器人竞赛的目标设定、组织、项目管理、有效沟通等。

今年我们扩展到在校大学生2016暑期机器人夏令营交流学习计划。

The program runs from 9 am to 5 pm Monday through Friday and is based in Newell Simon Hall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Dormitory style housing and meals are provided at CMU.

 

Feiyue Summer Program 2015 Course Offerings

授课时间

2016年7月25日- 8月6日(预计7月24日国内出发,8月8日回到国内),每工作日上午9点至下午5点。

上午:课堂教学,包括数学、编程和机械等领域

中午:90分钟午餐和休息时间

下午:分组制作机器人

课余:丰富的课外活动,包括参观博物馆、观看棒球比赛、郊游远足、留学讲座、公园烧烤、冰激凌派对等

CMU2

CMU5

CMU6

项目特色

1. 在美国计算机专业排名第一的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课堂学习

2. 由计算机学院机器人研究所老师亲自授课并带领制作机器人,每个小组都配有多名专门的大学生助教和美国中学生队友

3. 食宿都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校园内,体会原汁原味的名校生活

适合对象

对数学、物理、电子、机械工程、计算机等学科和机器人制作有兴趣的优秀中学生,有较好的英语能力;初级班学生无需基础,高级班学生需初步接触或了解CAD绘图软件、机器人编程原理等相关基础性知识。

对于部分在校大学生,如果对机器人技术有兴趣,并希望进一步扩展视野,提升国际发展空间。可以参与此次在校大学生2016暑期机器人夏令营交流学习计划:

项目费用

人民币49800元,费用包括:往返美国机票费、签证费、学费、机器人制作材料费、课程期间的食宿费(校内)、主办方组织活动的交通游览费、保险费。不包括中国国内段的旅行费用以及前述未涉及的其他个人消费支出。

申请步骤

步骤1:提交预报名申请(请发邮件到lxj1166@qq.com索取表格);

步骤2:申请者在收到“飞跃”项目组的录取通知后完成缴费,我们将协助预约赴美签证;

步骤3:学员取得签证后,我们将统一指导赴美行前准备、阅读“飞跃”项目相关资料和学校通知,并统一组团赴美。

咨询电话:010 88803662/18600750602(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联系人员:王永涛,李小坚
招生报名:lxj1166@qq.com(注明: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业务介绍:http://www.pptv1.com/?p=230

微信咨询:lxj11116666(请注明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截止日期:2016年5月1日

CMUlink       CMUlink2

往期学员反馈与感想

“论生活,两个星期完全是按照大学的时间表作息的;睡在学生宿舍,吃在学生食堂,学习在实验室和教室,这段经历是对大学生活很好的准备。论学习,卡耐基·梅隆的教授非常专业与热心,对学术问题有问必答。作为我们助教的来自Girls Of Steel机器人小组的当地中学生们也给这段生活添加了不少色彩,不仅在课上提供学术上的帮助,在课后也精心组织了很多活动。”

——马聪(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飞跃”学员,现为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

 

“在CMU夏令营活动中,我不仅对于机器人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美国大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两周时间教授关于编程、机械设计的讲解,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并实现我们自己的机器人,以及最后的展示和比赛,我对于人工智能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在亲自实践和操作中获得了很多经验,并且与同行的同学、老师和美国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友情:-) ”

——孙曦( 陕西西安高新一中“飞跃”学员,现为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

 

CMU3

 

CMU4

 

反馈与感想

 

参加CMU 飞跃课程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忘的经历。在那里,我们不仅学到了一些关于制作机器人的知识与技能,也学到了如何与团队合作。这个项目让我们深深地融入大学,从上课、实验到吃住全部在CMU 校园里,让我们提前体验了大学的生活。在实验室, 我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教授和助教请教。所有的教授和学生助教是那么的热情,一会是烧烤,一会冰激淋party,一会又是露天电影,这些也让我们对美国人非富多彩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郑盼妮浙江慈溪中学(飞跃2013 学生,现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

During the two weeks at CMU, I’ve met outstanding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palces in China, and madefriends with fantastic teachers at CMU。 With their unique teaching methods,they taught us some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the college-level robotics。 What’s more, I saw amazing things that I’ve only dreamed before in China: the first driverless vehicle, themoonrovers used by NASA, etc。 This two- week experience will be my mostunforgettable time in my life。

——陆钊南京外国语学校(飞跃2014 学生,现多伦多大学学生)

招生对象:

对计算机编程和机器人制作有兴趣的优秀中学生,英语良好,并吸收部分大学生参加。(即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1对机器人和计算机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高级班成员需有机器人制作或编程经验

2有较好的英语能力理解美方教授的英文授课,并能和美方师生顺利交流

3初级班学生无需基础,高级班学生需初步接触或了解CAD 绘图软件、机器人编程原理等相关基础性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将在美方老师指导下学习机器人理论并动手制造机器人

4食宿都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校园内,体会原汁原味的名校生活

授课时间:学习和实验室实践时间为每工作日早晨9 点至下午5 点,周末及晚间安排课外活动

1初级机器人制作班: 2016 年7 月25 日(周一)- 8 月5 日(周五);

2高级机器人制作班:2016 年7 月25 日(周一)- 8 月5 日(周五)

3FRC竞赛高级班:2016年7月25日(周一)- 8月5 日(周五)

4、大学生暑期夏令营:2016年7月25日(周一)- 8月5 日(周五)

上午:授课内容包括数学、计算机和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中午:学生有90 分钟午餐和休息时间

下午:学生分组对机器人的设计、机械、电子、编程等各方面进行动手实践

每个小组都配有专门老师和美国大学生助教, 同时将和匹兹堡当地中学生组成的“钢铁女孩”机器人赛队成员一起活动在课程最后,各个小组用分头设计并打造的小型机器人来解决任务,并在各组机器人之间进行竞赛课余:我们组织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包括博物馆参观、观看棒球比赛、郊游远足、留学讲座、公园烧烤、冰激凌派对等,充分体验当地风土人情。

联系方式:王永涛,李小坚
招生报名:lxj1166@QQ.com(注明: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业务介绍:http://www.pptv1.com/?p=230
咨询电话:010-88803662/18600750602(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微信咨询:lxj11116666(请注明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截止日期:2016年5月1日

虚空与没有:量子引力

虚空与没有:量子引力

Nothingness vs (nothing there): the quantum gravity

李小坚编译                    原著 龚天任

一、引言

定义1:虚空(Nothingness),我们已经定义是一种混沌、对称、均匀状态。这个状态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包含很多很多。数学上,虚空包含{0,无穷,无穷/0}

定义2:没有(Nothing there),我们定义没有是没有任何东西的空空如也的存在状态。也就是说,什么都没有。数学上,该状态就是0.

现代物理学近100年的奋斗,在量子化广义相对论的所有努力迄今为止没有成功。也就是量子理论与相对论仍然存在分歧,它们没有融合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理论。主要原因之一,很可能是没有搞清楚虚空、真空、没有什么、无的区别。其中物理学真空也有能量和物质创生。因此,在量子尺度和宏观尺度的引力没有统一,也就是在两个具有非零静止质量的物体之间的引力,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子引力理论。

二、对于牛顿引力

牛顿引力成功地描述了两个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相互作用,彼此的不用接触,甚至走出了视线还在纠缠,即在事件视窗以外还有相互作用。

2,作用空间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领域,这可能是无限大的空间之间的所以物质都彼此相互作用。

3,从过去到现在,到永远;它们永远在相互作用,也就是说,相互作用不涉及时间。

所以,两个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像两者之间的存在无休止的战斗,更形象地描述就像下面的永远没有完结的拳击比赛。

boxing

三、对于广义相对论(GR

广义相对论引力被描述为以下情形的相互作用

广义相对论的引力是一个具有一定的质量物体,与一个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个空间就是宇宙的床单(Universe-Bed-Sheet,UBS),这个GR-UBS床单是由空间和时间编织而成的超级弹力床单。

这个床单的“本地”的弯曲曲率取决于附近的质量的大小,见下图。

ubs1

这个GR-UBS宇宙床单定义在因果作用范围内的时空,因此,广义相对论的重力也驻留在因果关系领域之中。而物质质量与这个GR-UBS宇宙床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质量并不是GR-UBS宇宙床单的一部分。因此,这个物质质量在此GR-UBS宇宙床单有一些后果和属性,也就是在这GR-USB宇宙床单留下自己的“印迹”,一个弯曲的大坑。当物质粒子在GR-UBS上移动时,它看起来像一只老鼠在床单上移动。

GR有3个引人入胜的热点:

1,黑洞:如图表述

blackhole

2,引力波:这只是GR引力的一个属性。它(引力波)并不是两个物体之间直接的相互作用,而是两个物体相对运动在空间时间的一个反映。

Gwave

3,宇宙虫洞:

chongd

我们都知道“质量”是引力理论的重要参数。但是,以上两种引力理论都没有明确论述或描述什么是“质量”。

由于“质量”的载体是粒子。但牛顿引力理论和GR引力没有涉及粒子物理学理论,绝对没有作出与基本粒子有任何关联的详细说明和解释。因此,他们没有机会来描述“质量”的本质是什么。从而,量子引力不应是关于如何对UBS量子化(如圈量子引力试图做的),但量子引力必须与UBS中的粒子物理学理论相关联。

四、对于G弦的引力理论

首先,G-UBS的产生是由以下方程零所描述:

Delta S = N * C * (Delta T)

= (i^n1, i^n2, i^n3) * C * (Delta T), —————(方程零)

http://prebabel.blogspot.com/2012/04/48-exact-number-for-number-of.html

http://www.prequark.org/Gravity.htm

这个方程0描述了G-UBS三个参数(空间、时间和粒子)。然后,实时空间/虚空空间的对称机制给出粒子的“质量”。这是G弦粒子相嵌在G-USB的时空中,看起来像鸡蛋纸箱的一个个突起:
图片

我们的G弦量子引力的答案是:以F(统一力)将每一个量子向外推动ħ(普朗克常数)单位。
F=ħ/(deltaSxdeltaT) 或F=ħ/(ΔSXΔt)…………………(方程1)

从而可以很容易地得出,两个物体m,M之间的引力:

f(m,M)=(ħ C/a^2)(mM/R^2)……………………(方程2)

=G(mM/R^2)

m物体1的质量,M是物体2的质量,ħ普朗克常数,C光速,a普朗克质量,G引力常数。

我们进一步得出:宇宙在统一力方程推动物理世界的所以物质运动:
从{[空间:这里(现在),时间:现在]到[空间:这里(下一步),时间:下一步)}的运动。
即:{[Here (now), Now] to [Here (next), Next]} = {Delta S, Delta T} = (Delta S x Delta T)

因此,G弦G-UBS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GR-UBS。

1,GR质量是坐在GR-UBS之上的,而G弦的质量是嵌入在G弦的G-UBS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GR质量和GR-UBS,用图形象地表示为:

GR-UBS

而,G弦质量和G-UBS,用图形象地表示为:

G-UBS2

2,GR-UBS是一个扁平的连续的、没有任何内部结构宇宙床单。而G弦G-UBS是有内部结构的(量子化、费米子粒子嵌入式)。

GR-G-UBS

五、结论:

即使量子引力试图量子化GR-UBS(如圈量子引力),但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量子引力的唯一途径是构造一个带粒子的UBS,即G弦G-UBS,在一个宇宙床单上编织嵌入{空间、时间和粒子(质量)}。而我们的“方程零”定义的就是一个将’虚空’转化为存在’有什么’的时间、空间、物质粒子的一体化结构。

由于GR-UBS没有内部结构:{什么都没有},从而也没有机会从{什么都没有}中得到{GR量子引力}。所以,GR具有如下局限:

1,没有量子自旋。见:https://tienzengong.wordpress.com/2014/02/16/visualizing-the-quantum-spin/

2,没有暗能量和不确定性原理。见:http://prebabel.blogspot.com/2013/11/why-does-dark-energy-make-universe.html

3,没有SM粒子族产生机制。见:http://prebabel.blogspot.com/2012/04/48-exact-number-for-number-of.html

4,没有质量产生机制。见:http://www.prequark.org/gravity.htm

5,局限于观测视窗中因果关系的现实时空,缺失许多、许多、多多。

而这个G弦G-UBS宇宙有一个总根(方程为零)和三个分支:{因果关系的世界,非因果的世界和这两个世界的桥梁–质量}。“质量”是通过{实时空/虚时空}对称机制横跨连接这两个世界,构成整个宇宙。因果关系的世界是由光子定义的宇宙的局部。非因果关系的领域是由“质量”定义的,宇宙的另一面。然而,GR局限于因果关系的现实时空,不能超越因果关系的世界,看不到宇宙的另一面。因此,GR是一个局部性物理定律。当然,GR-UBS是G弦G-UBS宏观层次上的很好的逼近。

现在可以看到的G弦的{虚空}与 GR{什么都没有}的区别,由于G弦的G-UBS有内部结构:{G弦的虚空转换为现实时空和物质的嵌入式一体化结构},这是构建新的G-UBS量子引力的关键。

四种引力理论的比较:

1,牛顿引力的基础:

A,伽利略质量

B,开普勒第二定律

2,广义相对论引力:

A,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等价原理,即伽利略质量…

B,光速的绝对性

3,量子物理引力:

A,基于不确定性原理(M V R),即普朗克常数,等于:

B,开普勒定律的结果

4, G弦G-UBS这个新的量子引力理论是基于:

A,真正的实时空物质世界(正面)/虚空世界(反面)的对称性-粒子在这两个世界的跳跃旋转,粒子的内在自旋(普朗克常数)的结果,即开普勒定律的结果。

B,物质粒子以光速在时间中移动:{实时空物质世界(正面)/虚空世界(反面)}

从而可以看出:这些引力理论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我们认为G弦理论的量子引力能够继承牛顿引力的精髓,又是将量子理论与广义相对论结合的最先进、最正确的引力理论。

究竟哪一个理论最先进、最正确,有待实践的检验、逻辑的检验、时间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正是:牛顿引力拳击场,爱氏引力弹簧床,量子引力空荡荡,龚弦引力整体强。

 

参考文献:

  1. https://tienzengong.wordpress.com/2016/03/16/nothingness-vs-nothing-there-the-quantum-gravity/
  2. http://www.prequark.org/Gravity.htm
  3. http://prebabel.blogspot.com/2012/04/48-exact-number-for-number-of.html

 

 

 

卡耐基.梅隆大学“飞跃”2016暑期机器人项目活动介绍

卡耐基.梅隆大学“飞跃”2016暑期机器人项目活动介绍

2016-0315飞跃项目

2016年暑期 飞跃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中国政府已经将扶持和发展机器人产业作为国家政策,具有先进机器人知识和视野的专业型人才必将是未来急需的宝贵财富。在青少年学生中加强和推广机器人教育尤为重要。学生通过设计和搭建机器人,可以学习到数学、电子、机械工程、计算机编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懂得如何进行团队合作、项目管理,为今后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广泛而扎实的知识基础。

2013 年起,卡耐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学院机器人研究所推出了为期2 周的浓缩型课程——“飞跃暑期机器人课程,2016 年已经是第四期。学生们在CMU 校园学习、生活,接受CMU 教授的授课,参观世界顶级的机器人实验室,体会原汁原味的美国名校课堂和大学生活,并和美国同龄人一起上课、制作、交流,达到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增进友谊的目的,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将获得美方教授亲自撰写的推荐信, 为将来申请美国大学添色。

“飞跃”课程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和机器人领域的最新动态,明确自己今后的学习目标和方向。目前,已经有多名“飞跃” 项目的学生分别在2014、2015 年秋季如愿进入CMU 计算机学院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相信你一定会和往届学生一样, 在匹兹堡度过一个收获颇丰的夏天。

卡耐基· 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简称CMU)坐落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由钢铁大王兼慈善家安德鲁·卡耐基于1900 年创建,是一所世界级的研究型私立大学,拥有全美顶级计算机学院和戏剧学院,其艺术学院、商学院、工学院以及公共管理学院也都在全美名列前茅。该校吸引了来自全美国50 个州以及世界各国的人才,迄今共有18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1 名图灵奖获得者、94 名艾美奖获得者、3 名奥斯卡奖获得者以及4 名托尼奖获得者。

卡耐基·梅隆大学尤其在计算机科学专业排名全美第一,机器人领域处于公认的世界领先地位,是美国最早授予机器人方向博士学位的大学。该校在空间机器人方面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科研任务的主要研发单位之一,其计算机学院下属的机器人研究所是美国最早专门从事机器人开发和研究的专业机构,从事过自动驾驶、月球探测步行机器人,单轮陀螺式滚动探测机器人、无人地面战车、空间机器人等研究。同时, 卡耐基·梅隆大学还被公认为是将机器人应用于教育的先驱。

| 飞跃师资团队

George A. Kantor飞跃项目创始人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 研究所系统科学家。坎特先生从美国马 里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从事科研和教学 工作,并致力于针对青少年的机器人培训。Kantor 教授还担任卡耐基·梅 隆大学所辅导的匹兹堡女子中学生 FRC 机器人比赛团队的负责人,多次率队夺 得冠军。他目前的研究领域专注于开发 能够驾驶、平衡和游泳的机器人,应用于农业、采矿和勘探。他的研究重心是 系统的控 制和估测,使用数学方法来理 解特定系统的物理表现,并由此生成用 于控制或估测的算法,比如解决不稳定 机器人的平衡问题、估测无人驾驶车辆 的位置等。

David Kohanbash 机器人研究所高级研究程序员

研究方向:控制、场地和太空机器人、 系统工程学、传感器,发表的学术论文 包括《用于监控和灌溉的无线传感器网 络设计》、《下一代监控和控制硬件开发》、 《小型 NFT 系统的自动机器人》等

Alex Long机器人研究所工程师

研究方向:模拟火星环境中的机器人活动、用于小型营养膜技术的自动机器人、 利用定位成像反馈系统机器人实现水培 装置的自动化

| 课程简介

1.飞跃机器人初级班 2016.07.24-08.08

参加本课程无需机器人制作经验,不过如果在编程和 CAD 绘图 方面有一定背景知识将有所帮助。学习如何使用常用技术和材料 来制作机器人并对其进行编程。课程将从设计、编程、电子学等 几个方面来介绍机器人制作的核心原理。机械领域:学习如何使 用 Solidworks(3D CAD) 进行机械设计,掌握如何在激光切 割机上根据绘图制作塑料模具,并学会组装马达和传感器。电子 学领域:学习基本电路理论、基本传感器(如编码器、电位计、 距离传感器、色彩传感器、声音传感器、摄像头等)的物理学原 理,以及线路连接以实现供电和运算。编程领域:讲授编程原理、 Arduino C 以及如何编写程序来解读传感器并驱动马达。每 4-5 名学生组成小组,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制作小型机器人,解决指定 任务。两周的课程包括每天上午的理论授课和下午在 CMU 机器 人研究所实验室中进行的动手操作环节。课程第二周,各组将设 计并制作机器人在最后一天进行比赛。

2.高级机器人班 2016.07.24-08.08

这是一个机器人概念和规划课程,学习高级机器人编程技能,尤 其是如何编写程序用于行动机器人的自动控制,并在真正的机器 人平台上植入程序来完成任务。在机器人观念方面,将讲授在平 地上使用 Kinect 等传感器(摄像头和距离图像)探测并绘制障 碍物地图的算法。在规划方面,将讲授在特定障碍物地图下规划 无障碍路径的算法。学生还将学习 ROS 框架并用它来整合概念 和规划,让一个真正的机器人能够执行动作。两周课程由上午的 理论学习和下午在 CMU 计算机房以及机器人实验室中的操作环 节组成。第一周:在计算机房操作并在机器人模拟器上实践;第 二周:在 CMU 机器人实验室中给真正的机器人植入程序。学生 将和导师一起定义机器人的任务,第二周的大部分时间将用于编 写任务代码并对机器人进行测试。最后一天,学生将提交报告并 进行演示。本课程为高级班,需要有全面的 C++ 和面向目标编 程知识。如果没有类似经验,可以通过参加 2014 年 7 月 7-18 日举办的飞跃机器人初级班或机器人编程班来获得必要知识。

  1. FRC高级课程项目 2016.07.24-08.08

本班是FIRST 机器人竞赛FRC 的速成课程,针对FRC 赛队的学生以及想要深入了解该赛事的教师。授课内容既有技术方面的,也包括非技术性的其他知识。在技术层面,将讲授如何连接FRC 控制系统、如何使用Java 对其进行编程;机器人架构方法和动力传动系统、变速箱的机械制作模块及其固定;FRC 常用传感器的操作原理,包括惯性传感器、摄像头、编码器、限位开关等。学生将从本课程中学习到如何编写程序来从这些传感器中收集数据,并将其用于机器人的操作。在非技术层面,将讨论成功执行团队项目的要素,包括FRC 机器人竞赛的目标设定、组织、项目管理、有效沟通等。学生将和来自匹兹堡当地的美国中学生FRC 赛队一起学习和交流。在课程第二周,每组学生将制作一个机器人,并在赛场内和其他FRC 机器人进行竞赛。

  1. 大学生夏令营–高级课程项目07.24-08.08

本班针对在校大学生以及想要深入了解参与机器人赛事的教师。内容综合以上第2项和第3项内容基本。但有侧重:授课内容既有技术方面的,也包括非技术性的其它开拓性的知识。在技术层面,将讲授如何连接FRC 控制系统、如何使用Java 对其进行编程;机器人架构方法和动力传动系统、变速箱的机械制作模块及其固定;FRC 常用传感器的操作原理,包括惯性传感器、摄像头、编码器、限位开关等。学生将从本课程中学习到如何编写程序来从这些传感器中收集数据,并将其用于机器人的操作。在非技术层面,将讨论成功执行团队项目的要素,包括FRC 机器人竞赛的目标设定、组织、项目管理、有效沟通等。大学生将和来自匹兹堡当地的美国大学生一起学习和交流。在课程第二周,每组学生将制作一个机器人,并在赛场内和其它机器人进行竞赛。

 

钢铁女孩FRC 女子中学生机器人赛队

(FIRST Team 3504)

“钢铁女孩”(Girls of Steel)女子中学生机器人赛队于2010 年成立,24 名队员来自匹兹堡市的十几所中学,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并参加FIRST 比赛。该队首次参加FIRST FRC 系列比赛,就赢得了匹兹堡赛区和华盛顿赛区的全明星新赛队大奖,并闯入在圣·路易斯举行的决赛。之后两年,该队都连续赢得地区赛、获得多个奖项并闯入决赛。

| 26小时不间断机器人竞赛(WVROX)

课程结束后,我们的队伍将参加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赞助支持,在西弗吉尼亚大学举办的26小时不间断机器人拉力竞赛。

 

| 飞跃课程特色和亮点

 

招生对象:

对计算机编程和机器人制作有兴趣的优秀中学生,英语良好,并吸收部分大学生参加。(即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1.对机器人和计算机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高级班成员需有机器人制作或编程经验

2.有较好的英语能力理解美方教授的英文授课,并能和美方师生顺利交流

3.初级班学生无需基础,高级班学生需初步接触或了解CAD 绘图软件、机器人编程原理等相关基础性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将在美方老师指导下学习机器人理论并动手制造机器人

4.食宿都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校园内,体会原汁原味的名校生活

授课时间:学习和实验室实践时间为每工作日早晨9 点至下午5 ,周末及晚间安排课外活动

1.初级机器人制作班: 2016 年7 月25 日(周一)- 8 月5 日(周五);

2.高级机器人制作班:2016 年7 月25 日(周一)- 8 月5 日(周五)

3.FRC竞赛高级班:2016年7月25日(周一)- 8月5 日(周五)

上午:授课内容包括数学、计算机和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中午:学生有90 分钟午餐和休息时间

下午:学生分组对机器人的设计、机械、电子、编程等各方面进行动手实践

每个小组都配有专门老师和美国大学生助教, 同时将和匹兹堡当地中学生组成的“钢铁女孩”机器人赛队成员一起活动在课程最后,各个小组用分头设计并打造的小型机器人来解决任务,并在各组机器人之间进行竞赛课余:我们组织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包括博物馆参观、观看棒球比赛、郊游远足、留学讲座、公园烧烤、冰激凌派对等,充分体验当地风土人情
| 就学步骤指南

我们将会: 经过初步审核,协助你获得飞跃课程的就读资格出具邀请函帮助你获得赴美签证规划你的行程,安排预订航班和接机,帮助你入住学校宿舍

项目时间:

预计2016 年7 月24 日从中国出发,8 月8 日返回中国

项目费用:

人民币49800 元,包括往返机票、学费和器材费、在美期间的食宿和交通游览费、保险费、签证费。不包括中国国内段的旅行费用和学生额外消费的支出。

申请步骤:

1.提交预报名申请表格,发邮件到:

联系方式:王永涛

招生报名:lxj1166@QQ.com(注明: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业务介绍:www.pptv1.com

咨询电话:010-88803662/18600750602(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微信咨询:lxj11116666(请注明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或到相关联络老师处报名,

2.申请者在收到“飞跃”项目组的录取通知后完成缴费,我们将代为预约赴美签证(已有美国签证的同学将返还签证费;如果因为签证拒签,或因不可抗力导致学员无法成行,将返还项目费用)

3.学员取得签证后,我们将统一指导赴美行前准备,阅读“飞跃” 项目相关资料和学校通知。

| 反馈与感想

能在卡耐基梅隆这样的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学府中生活与学习两个星期,实在是我的荣幸。论生活,两个星期完全是按照大学的时间表作息的;睡在学生宿舍,吃在学生食堂,学习在实验室和教室,即使今后不来CMU,这段经历也是对大学生活很好的准备。论学习, 卡耐基·梅隆的教授George 和Jason 非常专业与热心,对学术问题有问必答。作为我们助教的来自Girls Of Steel 机器人小组的当地中学生们也给这段生活添加了不少色彩,不仅在课上提供学术上的帮助,在课后也精心组织了很多活动。

——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马聪(飞跃2013 年学生,现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

在CMU 夏令营活动中,我不仅对于机器人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美国大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两周时间教授关于编程、机械设计的讲解,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并实现我们自己的机器人,以及最后的展示和比赛,我对于人工智能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在亲自实践和操作中获得了很多经验,并且与同行的同学、老师和美国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友情:-)

——孙曦陕西西安高新一中(飞跃2013 年学生,现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

参加CMU 飞跃课程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忘的经历。在那里,我们不仅学到了一些关于制作机器人的知识与技能,也学到了如何与团队合作。这个项目让我们深深地融入大学,从上课、实验到吃住全部在CMU 校园里,让我们提前体验了大学的生活。在实验室, 我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教授和助教请教。所有的教授和学生助教是那么的热情,一会是烧烤,一会冰激淋party,一会又是露天电影,这些也让我们对美国人非富多彩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郑盼妮浙江慈溪中学(飞跃2013 学生,现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

During the two weeks at CMU, I’ve met outstanding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palces in China, and madefriends with fantastic teachers at CMU. With their unique teaching methods,they taught us some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the college-level robotics. What’s more, I saw amazing things that I’ve only dreamed before in China: the first driverless vehicle, themoonrovers used by NASA, etc. This two- week experience will be my mostunforgettable time in my life.

——陆钊南京外国语学校(飞跃2014 学生,现多伦多大学学生)

飞跃”项目宣传片,2015年“飞跃”项目回顾情况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飞跃2013飞跃2014飞跃2015

 

立普思国际致力于打造涵盖教育,科技,金融培训等一站式国际交流平台,公司拥有广泛的海外资源,与国外学校、教育咨询机构、培训中心、研究院建立多层次的合作关系网络;公司在国内外拥有众多训练有素的全职顾问,其所建立起来的强大专业服务能力,以其灵活性和高效率,为客户的国际项目需求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项目:美国”未来之星“夏令营、卡耐基梅隆大学”飞跃“机器人暑期课程项目、中美合作“转学分”项目、华尔街金融高端培训项目等。

 

联系方式:王永涛

招生报名:lxj1166@QQ.com(注明: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业务介绍:www.pptv1.com

咨询电话:010-88803662/18600750602(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微信咨询:lxj11116666(请注明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 飞跃课程特色和亮点

 

招生对象:

对计算机编程和机器人制作有兴趣的优秀中学生,英语良好。

  1. 对机器人和计算机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高级班成员需有机器人制作或编程经验
  2. 有较好的英语能力理解美方教授的英文授课,并能和美方师生顺利交流

3.初级班学生无需基础,高级班学生需初步接触或了解CAD 绘图软件、机器人编程原理等相关基础性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将在美方老师指导下学习机器人理论并动手制造机器人

4.食宿都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校园内,体会原汁原味的名校生活

授课时间:学习和实验室实践时间为每工作日早晨9 点至下午5 ,周末及晚间安排课外活动

1.初级机器人制作班: 2016 年7 月25 日(周一)- 8 月5 日(周五);

2.高级机器人制作班:2016 年7 月25 日(周一)- 8 月5 日(周五)

3.FRC竞赛高级班:2016年7月25日(周一)- 8月5 日(周五)

上午:授课内容包括数学、计算机和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中午:学生有90 分钟午餐和休息时间

下午:学生分组对机器人的设计、机械、电子、编程等各方面进行动手实践

每个小组都配有专门老师和美国大学生助教, 同时将和匹兹堡当地中学生组成的“钢铁女孩”机器人赛队成员一起活动在课程最后,各个小组用分头设计并打造的小型机器人来解决任务,并在各组机器人之间进行竞赛课余:我们组织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包括博物馆参观、观看棒球比赛、郊游远足、留学讲座、公园烧烤、冰激凌派对等,充分体验当地风土人情
| 就学步骤指南

我们将会: 经过初步审核,协助你获得飞跃课程的就读资格出具邀请函帮助你获得赴美签证规划你的行程,安排预订航班和接机,帮助你入住学校宿舍

项目时间:

预计2016 年7 月24 日从中国出发,8 月8 日返回中国

项目费用:

人民币49800 元,包括往返机票、学费和器材费、在美期间的食宿和交通游览费、保险费、签证费。不包括中国国内段的旅行费用和学生额外消费的支出。

申请步骤:

1.提交预报名申请表格,发邮件到

招生报名:lxj1166@QQ.com(注明: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联系方式:王永涛   业务介绍:www.pptv1.com

咨询电话:010-88803662/18600750602(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微信咨询:lxj11116666(请注明飞跃2016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或到相关联络老师处报名,

  1. 申请者在收到“飞跃”项目组的录取通知后完成缴费,我们将代为预约赴美签证(已有美国签证的同学将返还签证费;如果因为签证拒签,或因不可抗力导致学员无法成行,将返还项目费用)

3.学员取得签证后,我们将统一指导赴美行前准备,阅读“飞跃” 项目相关资料和学校通知。

| 反馈与感想

能在卡耐基梅隆这样的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学府中生活与学习两个星期,实在是我的荣幸。论生活,两个星期完全是按照大学的时间表作息的;睡在学生宿舍,吃在学生食堂,学习在实验室和教室,即使今后不来CMU,这段经历也是对大学生活很好的准备。论学习, 卡耐基·梅隆的教授George 和Jason 非常专业与热心,对学术问题有问必答。作为我们助教的来自Girls Of Steel 机器人小组的当地中学生们也给这段生活添加了不少色彩,不仅在课上提供学术上的帮助,在课后也精心组织了很多活动。

——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马聪(飞跃2013 年学生,现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

在CMU 夏令营活动中,我不仅对于机器人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美国大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两周时间教授关于编程、机械设计的讲解,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并实现我们自己的机器人,以及最后的展示和比赛,我对于人工智能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在亲自实践和操作中获得了很多经验,并且与同行的同学、老师和美国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友情:-)

——孙曦陕西西安高新一中(飞跃2013 年学生,现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

参加CMU 飞跃课程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忘的经历。在那里,我们不仅学到了一些关于制作机器人的知识与技能,也学到了如何与团队合作。这个项目让我们深深地融入大学,从上课、实验到吃住全部在CMU 校园里,让我们提前体验了大学的生活。在实验室, 我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教授和助教请教。所有的教授和学生助教是那么的热情,一会是烧烤,一会冰激淋party,一会又是露天电影,这些也让我们对美国人非富多彩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郑盼妮浙江慈溪中学(飞跃2013 学生,现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

During the two weeks at CMU, I’ve met outstanding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palces in China, and madefriends with fantastic teachers at CMU. With their unique teaching methods,they taught us some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the college-level robotics. What’s more, I saw amazing things that I’ve only dreamed before in China: the first driverless vehicle, themoonrovers used by NASA, etc. This two- week experience will be my mostunforgettable time in my life.

——陆钊南京外国语学校(飞跃2014 学生,现多伦多大学学生)

飞跃”项目宣传片,2015年“飞跃”项目回顾情况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飞跃2013飞跃2014飞跃2015

立普思国际致力于打造涵盖教育,科技,金融培训等一站式国际交流平台,公司拥有广泛的海外资源,与国外学校、教育咨询机构、培训中心、研究院建立多层次的合作关系网络;公司在国内外拥有众多训练有素的全职顾问,其所建立起来的强大专业服务能力,以其灵活性和高效率,为客户的国际项目需求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项目:美国”未来之星“夏令营、卡耐基梅隆大学”飞跃“机器人暑期课程项目、中美合作“转学分”项目、华尔街金融高端培训项目等。

联系方式:王永涛

招生报名:lxj1166@QQ.com(注明: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业务介绍:www.pptv1.com

咨询电话:010-88803662/18600750602(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微信咨询:lxj11116666(请注明大学生机器人夏令营)

 

 

科技界该冷静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

科技界该冷静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         李小坚 编译

这几天世界瞩目的重大科技进展:谷歌AlphaGo连续三场战胜围棋九段李世石,已经表明人类围棋高手已经输给了人工智能机器棋手!AlphaGo赢了李世石三局,让人工智能(AI)概念成为舆论焦点,很多围棋界的高手都惊呼“机器超越了人类”。李世石在赛后说,“我没想到会输。我没有想到AlphaGo能下得如此完美。” 围棋世界冠军、围棋九段孔杰在微博中说,“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早。”

事实上,无论是对围棋界,还是科技界来说,AlphaGo都创造了历史。作为3000多年历史的抽象棋类游戏,围棋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智力游戏。韩国围棋协会高秘书长Lee Ha-jin感慨地说,“围棋曾经是唯一一项没有被计算机打败的棋类运动,我们一直以此为荣,但现在我们再也不能这样说了,所以感到有点失望。”

2016年3月9日-12日,在这场数亿人关注的人机对战中,谷歌旗下DeepMind团队开发的人工智能AlphaGo围棋程序第一次击败了李世石这位韩国的围棋世界冠军,在10日和12日,AlphaGo又接连攻下两城。看起来继国际象棋之后,人类智能在棋牌游戏的最后一块优势阵地也已经不复存在。13日的第四场,AlphaGo给了李世石一点面子,李世石终于赢了一局!

这次比赛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因为研究人员已经从事围棋计算机程序研究数十年了。20年前,计算机在国际象棋领域击败了人类,1997,IBM的深蓝击败国际象棋电脑著名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但是,在过去的20年里,没有任何一个计算机程序能够赢得围棋比赛的胜利。

但2016年1月27日,自然报道称谷歌的DeepMind程序(alphago)击败范辉(欧洲围棋冠军),取得五局五胜的比赛结果。在此前围棋是仅存的人类能够击败电脑的完全信息博弈游戏(Perfect Information Game),今天,可以看到电脑程序终于在围棋上也超越了人类。

很多人都认为AlphaGo会赢得比赛,很高兴看到这一切正在变成现实。开发人员表示即便现在AlphaGo不是柯洁的对手,也只需要三个月时间就完全可以击败他。这次AlphaGo取胜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人类智能?

人类智能包括很多方面。棋牌游戏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能力。举例来说,目前人工智能依然无法在多玩家同时对战的德州扑克游戏中稳操胜券,也无法在股市这样的无法获知玩家信息的游戏中取胜。

围棋被认为是人类棋牌游戏的智能巅峰。在ImageNet计算机视觉识别挑战赛,人工智能已经在图像分类(物体识别)上接近了人类,这其中的挑战只是从一张图像中分析1000种可能性来判断物体。在未来10到15年,人工智能可以接近人类级别的一般智能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自然语言是需要克服的一大障碍。因此,下一个里程碑就是自然语言理解,需要充分理解人的意图,包括更好的理解身体语言、书写文字以及搜索查询的问题。

整体而言,AlphaGo离人类智慧还相差很远,面对复杂情感和创造,机器还没有超越人类的智能。下棋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情景,系统也没有人类级别的理解力。但它代表了一种方向,如果AI能理解围棋,它也会理解更多事。如果宇宙就是一局超大型的围棋呢?

科技界人士认为,这还只是人工智能的初级水平。因为,按照人工智能的等级划分,人工智能可以分为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简称ANI)、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简称AGI)、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简称ASI)三个等级。

AlphaGo就是弱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简单地说,AlphaGo可以跟你对弈一场围棋,却不能跟你玩五子棋,因为AlphaGo的“大脑”里“学习”的都是围棋棋谱。

弱人工智能虽然能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但在人工智能领域仍是“小学生”。正如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危辉所说,AlphaGo不懂围棋,只是记下了海量的“布局VS布局”映射关系,所谓的类推理能力是以现有的巨大体量数据为基础,由海量样本间相似性得到的,其实根本没有创新。

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巨大进步!而且,这个进步非常迅速,那么下一步将迎来强人工智能时代,甚至是超人工智能时代也很快会来临。

随着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担忧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无意被用于邪恶,甚至毁灭人类,这是可能存在的问题。但目前人工智能的能力还太有限,距离这个可能性还太远。电影《终结者》中的天网Skynet人工智能系统,拥有自我意识之后开始毁灭人类。目前人工智能依然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没人知道未来某天机器是否会具备自我意识的能力,乃至更加不可预测的后果。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担忧是完全可能的。而这就是谷歌马斯克做OpenAI的目的,制定人工智能的道德准则,确保未来人工智能不会被误用于邪恶的目的。总之,面对人工智能发展这把双刃剑,估计再过10年-20年这个问题可能会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两难问题。

AlphaGo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的技术还能用于机器人和科学研究,以及数字助理、智能代理和金融系统。这样的技术也能用于任何对抗性问题,任何类似于游戏且需要策略的事情,包括战争、商业和交易。

未来人不仅仅依赖自己的智慧,还必须借助计算机外脑,并且把自己的大脑融入电脑,此时,人和电脑合为一体去面对外部任何挑战。未来社会的管理者也更加依赖超级计算机智能管理社会,分配社会资源,安排各种事物。不知未来社会,人类是更加自由自在,还是被超级计算机智能所管理和控制。这就是超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此时,我们希望人的自由精神和独立思考得到永久的保存和严格的保障。

围棋是3000多年前中国发明的。这是直接应用易经原理的一个案例。黑白棋子表示“阴、阳”双方在网格分明的世界进行较量。在19×19的网格上的对战,以双方平均移动150步的棋类游戏,围棋包含可能的模板配置超过10^170。这是一个超级巨大的对局,而这个宇宙的总粒子数只有约10^90,这真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远超天文数字的复杂计算。因此,围棋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必须面对和跨越人类智能的最大挑战。然而,人工智能给出了一个让世界惊讶的答案。

我们对此,必须认真对待,而不能认为这是有精神病的研究方向。万一它真的成了精神病一一  疯狂失去控制了,情况就不妙了。

我们对此应该提前布局,积极应对,未雨绸缪。对人工智能更多、更好、更加仔细谨慎地加以研究。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追其根源,必定涉及自然世界的本质特性,特别是宇宙的本质的研究,我们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

正是:谷歌阿尔法狗狗,围棋阴阳黑白走,机器智能显神威,人类未来能持否?

http://www.nature.com/news/google-ai-algorithm-masters-ancient-game-of-go-1.19234

http://www.linkedin.com/pulse/madness-direction-part-three-alphago-jeh-tween-gong?trk=mp-reader-card

http://tech.gmw.cn/2016-03/11/content_19256035.htm AlphaGo赢了李世石,为什么科技界比围棋界更冷静?

The Unified Universe,The Unified Theory!